本月,俄罗斯航空武器的一个不大不小的新闻似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据俄官方披露,目前而最新的R-37M/RVV-BD远程空空导弹已经完成测试。与早前的型号相比。R-37M的射程增加到300千米(出口型号标称200千米),关键的导弹采用新的弹载电子设备,不再只支持米格-31的火控系统。未来,苏-57、苏-35、苏-30SM等飞机预计都会使用该导弹。
就我国空军而言,霹雳-15乃至射程更远的导弹都已经是歼-20、歼-16以及歼-10C等新型战机的标配。在“使用习惯”形成后,中国空军在购买苏-35后会否一起引进这个远程“狙杀”利器呢?今天,北国防务就来说说这事儿。
△R-37超远程空空导弹
首先,要先介绍R-37导弹的前身R-33导弹(北约代号AA-9),这是专门为米格-31开发的空空导弹。其实依照前苏联的武器开发传统,导弹与战机常常是成套开发的,两者加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米格-31-33武器系统。作为本土拦截机,米格-31的任务是要拦截来袭的高空侦察机(如SR-71、U-2)与低空入侵的轰炸机与巡航导弹,利用无源相阵雷达的多目标追踪能力,可一次发射4枚导弹来对抗饱和攻击的敌机/弹。
然而,由于苏联电子技术较为落后,R-33导弹无法像美国的“不死鸟”导弹一样使用主动雷达导引头(飞机引导导弹到目标附近区域,然后自己找目标攻击),因此其射程受到战机雷达的照射功率限制,最大射程仅有120千米,低于“不死鸟”的200千米。
△R-33是为了米格-31开发的对空导弹,米格-31可挂载4枚,并同时攻击4个目标
R-33之后,俄又在R-33基础上大幅升级造出了R-37以配合米格-31M升级,采用主被动双模导引头后,R-37在试射中成功打出了228千米的超远射程。但后来由于缺乏资金,R-37项目便无疾而终。进入新千年之后,R-37项目重启,更新的改进型R-37M应运而生。
R-37M采用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和双波段主动雷达导引头,导引头对雷达反射面积5平米目标的锁定距离为40千米。配合苏-57、苏-35这样具有超远探测距离的飞机,其性能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
RVV-BD是R-37M的出口型号仅有软件和战斗部有所差异,俄军的R-37M和它的前辈R-33一样能够携带核战斗部。RVV-BD在不用跟米格-31(虽然想卖,但为俄国土定制的单一用途实在卖不动)捆绑之后,被推上市场也是自然而然,俄罗斯向外国客户推销的概念是你没有米格-31的火控系统没关系,可以把RVV-BD当作超远程狙击武器,拿来猎杀敌军的大型空中目标(如预警机、加油机等特种平台)。
△美国空军曾研究用SR-71配备“不死鸟”导弹来狙击苏联预警机,藉由3马赫的高速让对手猝不及防
对于空军较弱小的国家而言,要对抗空中兵力较强的对手跟世界杯的弱队一样要打防守反击战,由小股部队穿透对手防线的弱点,对敌军的重要目标(预警机)进行突袭。
例如伊萨达姆唯一曾让美国头痛的战机就是米格-25,它只要用超音速全力冲刺,除非有战机刚好等在前进路线上,不然很难挡得住,曾经有好几架F-15追着米格-25跑都没能拦下来。防守方如果使用超远程导弹,在护航的F-15拦阻前对预警机、电战机、加油机...等进行远程射击也有类似的效果。
△外贸版的RVV-BD导弹将射程下调为200千米,可与苏-35进行整合
由于俄罗斯苏-35配备的“雪豹”E雷达已可侦测350千米外目标,足以支持R-37M导弹达到最大射程。随着苏-35在外销市场上渐有斩获,这些国家都成为R-37M导弹的潜在客户,可组织猎杀预警机的“特遣队”作为未来战争使用。
因此,美国空军已对大型机的安全性感到悲观,成立了“空战管理系统”(ABMS)要研究将预警与指管任务分散给更多的小型平台上。但在ABMS研究出成果前,若有国家想重演1969年击落美国EC-121的历史,超远程导弹就是理想的选择。
△中国在拥有远程的霹雳-15之后,似乎还在发展威力更大的超远程导弹
在远程空空导弹成为使用习惯后,购买苏-35却不买远程空空导弹显然反而不合情理,也是不大可能的。只是否非得买R-37M呢?其实也不一定,对于俄军而言,R-37M并非其在“超远空空导弹”领域的终极追求,K-BD远程空空导弹项目下在研的“产品180”才是,等买“产品180”当然不现实,但当年与“产品180”竞争K-BD项目的K-100/KS-172却并非不可能。
K-100采用的技术源自S-300V防空反导系统的9M83拦截弹,性能也不俗。但K-100弹长比R-37M多2米,重250千克,大出不少。而且在竞标失利后,厂家曾大力试图推向国际市场,但最近几年却销声匿迹,着实有点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