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大型瓯塑壁画《雁荡秋色》、温州市人民大会堂一楼主题墙大型壁画《人杰地灵》,每每提到这两幅艺术作品,她总是充满骄傲。
她有理由骄傲,因为这代表着一个艺术家至高无上的荣誉;她有理由骄傲,因为她可以通过瓯塑作品来表达乡土情怀。
她就是温州市瓯塑艺术学会会长、高级工艺美术师郑央凡。
良好的美术基础,为她打开了瓯塑之窗
高中,她就读温州市美术学校,学习雕塑。彼时,在老师的严厉督促下,她每个星期要完成7张书法,3张素描,3张色彩,1张国画,1件雕塑作品。
“当时,课业任务真的很重,但也让我打下了扎实的美术基础。”郑央凡回忆她的求学之路时,这样说道。
高三那年,她师从省级大师吴小红学习瓯塑。初次见到瓯塑作品时,她立刻就被其耀眼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心中的那份喜爱,促使她很快便进入学习状态。
“当时,我学的时候,并不是特别热爱,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才艺。”那时,她也并没有把瓯塑当作毕生所求。
出师之后,她顺利考上宁波大学学习视觉传达广告设计专业,虽然学的是广告设计,但她一直对瓯塑念念不忘,在校期间,她每年都带着瓯塑作品参加师生艺术展并屡屡获奖。在国画、书法、油画等一批常见的艺术作品中,郑央凡的瓯塑堪称“稀有”,总能吸引众多眼球。
“获奖的次数多了,也让我得到了一种鼓励,我发现瓯塑是可以让我得到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郑央凡说。
大学毕业之后,她被安排到钱江电视台摄影部,但这也意味着她要从此和所热爱的瓯塑分离,经过一番慎重的思考,她选择回到温州,继续投入到瓯塑创作中。
“大学让我接触到了原创的概念,而在实际工作中,我并不是一个创造者,而是像工人一般一味地生产,没有思想。”于是,一年后,郑央凡选择了离职。
她知道她想要的是什么,为此,她愿意做出艰难的选择。
攻克难关,创作慢慢自成风格
处于失业状态的她,应朋友的邀请一同参加招标温州市人民大会堂一楼主题墙的项目。当时她和朋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一起创作了一幅瓯塑作品《人杰地灵》。
“我们当时只是冲着6000元的落标费,当时觉得自己肯定没戏,没想到设计稿在第二轮脱颖而出,成功中标。评委认为我们的作品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瓯塑,而且又很好地体现了温州地方特色。”郑央凡说。
如今回忆起来,还仿佛梦一场。但是,梦想总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方能照进现实。
这幅作品,她们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当时为了完成这幅作品,可谓是历尽艰辛。
▲人杰地灵
“温州作为一座比较时尚的城市,要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观,这就让我大胆创新,打破传统,我将瓯窑、古城楼、廊桥、白鹿衔花、雁荡山、江心双塔等温州代表性元素,都融入到这幅作品中,我希望它更多地体现一种现代感。”同时,郑央凡也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蕴含其中。
“当 时,招标方还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瓯塑要不变色,无板缝,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所有的颜料都会变色,发暗发污,我从户外建筑材料得 到启发,让它和传统材料相结合。克服了这个难关之后,我便开始攻克下一个难题,我对画面结构进行改良,化暗缝为明缝,体现凹凸感,当作是画面本身的需求, 那一切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材料处理不当,她对油漆产生过敏反应,至今一闻到漆的味道,就会出现脸上冒痘痘、喉痛难受甚至头晕等中毒症状。
“现在,我已经对原材料全部进行了改良,这也是我的作品色彩明亮、不易褪色的原因。”同时,这也被当作是郑央凡对瓯塑的贡献。
现 悬挂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的《雁荡秋色》采用的就是这种改进后的工艺,这幅作品在传承瓯塑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创新融合油画、国画、雕塑等多种艺术技法, 构图虚实结合,合掌峰气势雄伟,颇具视觉冲击力,与大会堂的浙江厅和谐相契,得到了省领导的赞赏,还获得2014年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国艺杯”金 奖。
▲雁荡秋色
由此,她的创作越来越具有自己的标签,技法、主题都慢慢自成风格,她要竭尽所能展示温州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我对瓯塑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每一次创作,都是我学习、成长的过程。对待每一副作品都有着初恋般的感觉,我只创作孤品,极不愿重复。”她说。
主动寻找题材,创作佳品
2001年,刚刚毕业的郑央凡留意到一则新闻,温州越剧团改编的南戏《荆钗记》在一个全国比赛中获得了舞美设计奖,这让她想到何不用瓯塑作品也来创作一幅《荆钗记》?
“当时,据我所知,还从来没人用这种形式来表现过,我觉得很有特色,很值得去尝试。”这也是她创作的初衷。
于是她通过家人,去越剧团找到拍剧照的摄影师,在一整个信封袋的剧照中寻找创作的素材。
▲荆钗记
这就是她的第一幅原创作品《荆钗记》,刻画的是第一出戏《送别》中,王十朋以荆钗相送钱玉莲的场景。其中涵盖了两种工艺,作为背景的江心双塔与波纹,用沥粉画制作,前景人物用瓯塑制作,两相结合,令画面更生动立体。这幅作品现收藏于温州民俗博物馆。
郑央凡说,瓯塑是一门二次创作的艺术,以原画稿为基础,瓯塑再创作出的成品具有了立体感,会比原来的画稿视觉效果更强烈,有一种跨越工艺手法的美,这也是瓯塑最吸引她的地方。
有一回,原国务院参事室主任陈进玉来温州时,看到郑央凡在瓷盘上创作的一幅表现浙南古民居的作品,感叹说,这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苍南。
陈进玉无意识的一番话,激发了郑央凡的灵感,她开始将目光锁定在了以温州风光为题材的小型瓯塑工艺摆件的创作上,给瓯塑作品赋予更多的人文情怀。
在一年的时间里,她多次走访泰顺、永嘉、乐清等地,创作了一系列小型瓯塑作品,还申请了“小型瓯塑礼品摆件”国家专利,其中《古民居》被评定为温州首届城市礼品称号,并被国务院对外礼品展示区收藏。
“做温州古民居系列作品,让我有一种深深的使命感,人们谈起建筑民居,往往会提江苏民居、苏州的园林、婺源的民居等等,唯独没有温州的古民居。”在郑央凡看来,温州古民居形式多样,兼具粗狂和细腻。
有一次,她游玩泽雅四连碓造纸工坊,对被誉为“活化石”的中国古法造纸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
“它有30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纯手工制作,就地取材,集合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让我十分佩服。然而现在古法造纸将面临失传的边缘,总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于是,她开始创作《瓯塑古法造纸术图》。
她希望,当人们看到这幅瓯塑作品的时候,能够有更多人去泽雅纸山回顾这段祖辈人的劳动之美,守望这项非遗技艺。这幅作品也荣获第44届全国工艺品旅游纪念品交易会“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金奖。
郑央凡自从事瓯塑创作以来,始终秉承一个信念,便是做新瓯塑的开拓者,她希望让瓯塑这门传统工艺走向市场,与时俱进,融入现代人的生活。
她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就是一名匠人,改进工艺、精益求精就是匠人本分。”
如今,在她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瓯塑,并积极投身到推广瓯塑的队伍中。
来源:温州新壹周
文/蔡青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