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温州

青灯市集“霸屏”朋友圈火了塘河畔

article_img

独具个性的小摊

article_img

塘河水市

article_img

独具个性的小摊

11月1日,为期四天的“青灯市集”在青灯石刻艺术博物馆闭幕。整整四天,青灯市集不仅“霸屏”朋友圈,再度成为网红,也让塘河沿岸成为旅游胜地,着实火了一把。尤其是青灯集市开市后的前三天,每晚不同时间段还将举办了文旅业界交流会、手艺人夜话系列专场、“塘河人家”原创城市民谣音乐专场、精品研学等20多场主题活动。本次青灯市集是瓯海区创建首批文旅消费试点城市和省级夜间经济试点城市的一次重要活动,也为激活我市夜间经济提供了创意,积累了经验。

文物文创相得益彰

作为浙江省内唯一一座以石刻为主题的民间博物馆,青灯石刻艺术博物馆集合温州境内各处、各种历史形态石刻砖雕万余件,包括佛像、碑文等历史、名家石刻及古旧建筑石刻文物等,自开馆以来就迅速成为瓯海乃至温州的一个文化地标,不少文艺青年以到此打卡为荣。而青灯石刻艺术博物馆举办的每一次活动,都以出其不意的创意而令人期待。

青灯石刻艺术博物馆创建人张金成希望通过举办“青灯市集”,融合博物馆的艺术空间与文创作品,搭建起生活美学交流的平台,一番匠心的运作下,文物与文创交融荟萃,相得益彰,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视觉和氛围效果。今年市集比第一届规模扩大了两倍多,现场共设13大主题活动,根据文创品牌的特点,博物馆南北两馆及户外塘河沿岸、草坪等展区设器物区、手作区、文化展览区、艺术空间等,涵盖蓝夹缬、瓯窑等温州非遗技艺。“去博物馆淘宝!”成为这几天的网络流行词语。

小摊商品富有创意

青灯市集由民间发起、政府支持,得到了相关人士积极的参与。张金成告诉记者,自今年9月博物馆发布市集招募信息以来,温州乃至省内外的不少文创、文物等品牌方主动响应参与。市集累计汇集摊主400家,品牌1200余个,8万余件文化生活美学艺术作品。除温州本土外,长三角地区尤为集中,甚至还有来自日本、印尼等异国风物。

尤其是日本茶挂,小摊的摆设不仅独具风情,连摊主的着装也很有讲究,一袭黑色长袍,盘坐蒲席,在市集中尤其出众。原来,摊主系日本古美术从业者中的代表人物之一罗晦庵。晦庵出生于1982年,台州人,200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现今的身份是日本京都晦庵古美术合同会社社长、停云书院创办者。在京都左京东丸太町,就有他经营的日本茶挂店。“茶挂是日本特殊的装裱,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它吸收了中国宋代‘宣和装’的形式,融合了日本文化的审美,是书画和装裱结合的艺术形式。”晦庵介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收藏家和文化爱好者开始关注茶挂,他去日本京都等地旅游考察后,就在京都开了一家经营日本茶挂和古美术的店。

来自杭州的余雨堂堂主沈琳洁是一位陶瓷彩绘设计师,她是第一次来参加温州的市集。她告诉记者,这次市集,杭州同行就来了几十家,还有景德镇的朋友,大家都觉得青灯市集办得好,值得来。此次,她带来的彩绘瓷器,清新雅致,一个上午就已成交了好几笔。

塘河水市勾起乡愁

老一辈温州人对这个城市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水。河道悠悠,船儿悠悠,或满载柑橘,或满载西瓜蔬菜,石桥岸边俯身就可购物。这样的场景,在青灯市集上被还原。在博物馆南北馆之间的水域,近十艘停靠在岸边的木船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船头摆上了时令的菱角与蜜橘,船尾则有人抚琴吟诗。“温州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桥梁纵横、河道很多,但是因为城市的发展演变,很多都没有了,我们的水市就是想把温州从前有的东西展现给大家看。”说起温州水市,“船老大”潘笔笼如数家珍,他希望能通过青灯市集的水市还原老温州的水乡古韵,而对老温州充满怀念的文青们何曾不是有同样的愿望?

拍照,买菱角与蜜橘坐在岸边品尝,再上船体验,几乎是文青们必做的“功课”。

塘河桥宴唯美浪漫

如果说塘河水市勾起了老温州的“乡愁”,那么塘河桥宴则是夜市里最唯美浪漫的事了。在青灯石刻艺术博物馆南北两馆之间,有一座通往西岸的桥梁,这一晚,桥的东侧岸边搭起了小舞台,有颇具特色的小型流行音乐会在上演,往东的桥面上,一字排开桥宴,招待各路宾客。晚宴是自助西餐形式,长长的餐桌铺开足足有百米,可供数百名宾客就餐。每个就餐位上配有鲜花、烛光,透过桥洞,还有粼粼的水色装点夜色。就餐的人感觉自己是在桥上品尝艺术品,而从远处观看桥宴的人则是在看风景。

“唯美,浪漫”这是人们在朋友圈对塘河桥宴的评价。

来源:温州晚报

江泓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