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刚教授为学员们分析案例。
刘刚教授极其接地气的授课内容以及诙谐、幽默的授课风格,使得课堂气氛非常轻松、活跃,让同学们在不经意间便掌握了领导学的相关知识、原理与方法。许多同学纷纷表示,希望刘刚教授能够常来意大利传经送宝,多关心他们这些迫切希望学习新知识的旅欧侨胞。
欧洲华商商学院执行院长戴小璋向刘刚教授颁发聘书。
据悉,为了确保本期研修班的培训效果,刘刚教授不仅根据旅欧华商的知识结构及培训需求准备了定制化的教学内容,而且特意为同学们制作了80余份精美的课件,并千里迢迢从北京带至罗马,既方便了同学们在课堂上记笔记,也有助于他们课后复习、消化相关知识点。
本报记者利用课余时间,就华商转型及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区别与融合等话题,对刘刚教授进行了深入的采访。
在谈到管理学在助力华商企业转型、华商融入“一带一路”、“互联网+”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时,刘刚教授表示,过去华商的经营更多是市场导向、机会导向,未来则需要多练“内功”。如果想要再上一个台阶,华商需要把“干中学”与“学中学”结合起来。华商已经通过“干中学”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及较强的资本实力,进一步的“学中学”则能够帮助他们构建相对系统的管理框架、不断更新知识、打破惯性思维,为自己的企业腾飞打下坚实的管理基础。在刘刚教授看来,随着华商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难度也将增大,因此,在这一发展阶段,学习的意义将更加重大。
刘刚教授特意为同学们制作了80余份精美的课件,并千里迢迢从北京带至罗马,方便同学们记笔记,帮助他们课后复习、消化相关知识点。
刘刚教授还对华商企业的发展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他表示,华商应多看看中国国内的先进企业,积极开展跨界学习,尤其是要向互联网企业和那些已经成功拥抱互联网的传统企业学习,密切关注互联网商业思维模式及其引发的各种企业创新活动。此外,主要依靠贸易及服务业起家的华商还应着重关注资本市场,考虑如何有效地与资本市场对接。
就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区别与融合这一话题,刘刚教授认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侧重“道”的层面的内容,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侧重“术”的层面的内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强调情、理、法的排序,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强调法、理、情的排序;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注重整体,偏重定性管理,西方现代管理理论注重局部,偏重定量管理。正因为两者各有侧重,才有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必要与可能。
课堂上学员们认真听讲。
中国传统文化中“修齐治平”的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就“修身”而言,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强调“怎样管理好别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则强调“首先要管理好自己”,这恰恰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重要贡献;在中国古代,基本的社会单位是“家”,而在现代社会中,企业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将“齐家”的许多优秀做法移植到对企业员工的管理过程中;在春秋战国时期,“国”指的是诸侯国,对于诸侯国的国君来说,“治国”最关注的是如何攫取更多的土地,如何让更多的老百姓归顺自己,这对于现代企业制定战略、开展竞争、做好顾客服务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平天下”则对于企业更好地开展社会责任建设、处理好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具有实际指导价值。
课堂上学员们认真听讲。
刘刚教授还指出,“管理”应更多关注顺时应势的“理”,而不能仅仅依靠人为强制的“管”。这就好比大禹治水,大禹用疏导河流的方法取得了成功,而他的父亲鲧用堵的方法却没能治好水患。企业领导者需要“理”清思路,“理”顺关系,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让企业绩效得以大幅度提升。
欧洲华商商学院第三期高级研修班部分学员与刘刚教授合影留念。
(欧洲时报/张锐 罗马图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