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王法):西藏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同时也是我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整体深度贫困地区。过去几年来,西藏自治区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坚定不移地建设美丽西藏,促进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西藏自治区深入实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严格土地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严格重大工程项目环境监管,严格实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审批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全面实施绿化造林工程。目前西藏林地面积达到1798万公顷,比2011年增加14万公顷,森林储蓄量22.83亿立方米,增加了2047万立方米。
西藏自治区扶贫办副主任陆华东介绍说:“西藏定位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首先我们要尊重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第二是在保护的前提之下进行必要的开发。这一块当中我们就要有一些异地扶贫搬迁工程,也有一些农业设施建设,但是要看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怎么样有利于协同发展,在协同发展中实现好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有“高原氧吧”之称的林芝市位于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拥有3个国家森林公园,林业保护区面积59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近50%,是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林芝市政府将生态保护和扶贫攻坚相结合,设立生态就业岗位,每年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转移支付资金中拿出10%,优先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就近加入生态就业岗位,促进当地群众人均增收1500多元。林芝市巴宜区林业局局长格桑扎西说:“我们是怎么做好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我们主要采取的是(设立)专业监管员和群众护林员,群众护林员是人人都争当生态战士,所有老百姓都签署了争当生态战士的倡议书,所有老百姓都保护林业生态,全民参与。还有就是我们通过精准扶贫,实施精准扶贫以后,我们巴宜区就设有生态护林员,通过精准扶贫我们解决了1553个(生态就业)岗位,现在我们国家每年给公益林的补贴是一亩4块8毛5,老百姓都很受益。”
谢通门县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日喀则市西北部,雅鲁藏布江北岸。过去由于当地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和矿产开发,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近年来,随着政府相关政策的实施和群众对生态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当地生态得到极大的改善。谢通门县委书记边巴扎西对此介绍说:“我们按照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理念,在发展当中贯彻下去,落实下去。按照自治区提出的在有条件的地方消除无树户,还要消除无树学校,无树寺庙,等等这些我们已经做了方案,做了一些部署。包括我们县城,我们县城的人均绿化面积达到了30多平米。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观念也越来越强。对这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县层面上对这一块也越来越重视。”边巴扎西表示,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谢通门县依托自己独特的生态条件,建立了生态中医药种植基地,在雅鲁藏布江沿岸的沙地种植黄芪等中药材,在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的同时,为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大大促进了大批当地农牧民就业脱贫。
位于日喀则市东部的南木林县仁欧村村民过去在山林中砍伐植被生火,生态被破坏,土地沙化严重。近几年,随着村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意识的不断提高,村民自发植树,山上的植被越来越多,不仅减少了沙尘,还大大推动了仁欧村生态产业和绿色产业的发展,仁欧村利用良好的自然环境,成立蜜蜂养殖和蜂蜜生产合作社。2016年,合作社蜂蜜产量约8万吨,收入达70多万元,带动大批村民脱贫致富。仁欧村支书尼玛石曲谈到村蜂蜜产业合作社未来发展时说:“今年十九大以后,我们村里面养蜂产业扩大,扩大以后,我们村里的人可以卖蜂蜜,还有蜂蜜饼干啊什么都可以做,以后村民全部工作可以在我们村里解决。”
据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西藏将加大生态脱贫力度,坚持把生态搬迁、防沙治沙等工程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继续增加生态补偿岗位,广泛组织贫困群众参与防沙治沙、植树造林等,让贫困群众在生态保护中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