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乐清市蒲岐镇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绿农水稻专业合作社4条育秧流水线上,随着覆盖底土、消毒、播种、覆盖面土等自动化工序完成,二三秒的功夫,流水线便“吐”出制好的秧盘。
连日来,刚播下的“谷种宝宝”码垛成堆后,被工人们用钗车搬运至恒温育苗暗室,在黑暗、温度保持在28℃至32℃、湿度控制在90%以上的智能调控温室里生长48小时,便破土而出,出芽率可达95%以上。
俗话说“秧好一半禾,苗好七成收”,打好今年早稻生产“第一仗”,育好秧苗是关键。按照传统的育秧方式,农户需要经过沟垄、平土、撒种、压种等育秧环节,劳动强度大。且育秧易受自然环境影响,存在易烧种、烂秧烂芽、育秧催芽不整齐等问题。成本高,效益低,影响备耕积极性。
传统育秧方式的转变离不开科技创新的赋能。去年下半年,乐清市农业农村局的技术骨干黄荣亮协助合作社改良育秧流水线,发现流水线存在基质“卡壳”等弊端。经过反复试验改良,黄荣亮把流水线皮带从平面改为锯齿形带,同时,加入传感器等设备,研制出乐清市首条PLC自动化育秧流水线。
“目前,2条PLC自动化育秧流水线组装工作已完成85%,争取尽快生产。”黄荣亮介绍,合作社内4条流水线每天能生产4万盘,可育早稻、晚稻2季,实现当季生产秧苗65万盘,减少劳动力投入65%。
据了解,中心的育秧生产线承担了乐清市40%水稻优质秧苗的供应,自从2021年开启早稻工厂化集中育苗生产至今,已实现累计育苗13.5万亩,带动158户农户增收。
今年春耕,当地农户卓灯球向中心订购了6000个秧盘。“现在每个秧盘只需要2.5元。”他说,过去自己育秧,每盘的成本超过6元。
黄荣亮等温州农技人先后成功研制出育秧暗室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烘干中心粮食流量衡、粮食输送多点互通枢纽等机械。他们以小型化目标为开发方向,计划在未来逐步推出适应市场和农户需求的机型产品。
自农业“双强行动”开展以来,我市扎实推进粮食生产领域的“机器换人”和全程机械化,通过自主研发建造育秧暗室等设备,推广水稻叠盘出苗等技术,提高育秧效率。去年,我市叠盘出苗面积37.57万亩。据悉,今年我市早稻计划种植面积约33万亩。截至目前,我市集中育秧面积19.1万亩。
记者手记>>
藏粮于技让“饭碗”端得更安心
农业生产过程科技含量高低往往决定农业收成的成色。而在水稻生产中,育秧是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
育秧难就难在温度、湿度的控制。乐清市农机综合服务中心内的育秧流水线实现育秧全程的自动化、智能化管控,既降低劳作强度,又提高秧苗质量。这件过去难以做到的事,正是温州“端牢饭碗”的生动缩影。
温州“七山二水一分田”,面对有效耕地面积不足的“先天”难题,如何突破发展局限,还需要更多新科技、新农机、新农艺广泛应用,因地制宜赋能强农工作,让“饭碗”端得更牢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