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军事

劫后余生的圣诞大餐——1941年美国海军“宾夕法尼亚”号战列舰的圣诞烤火鸡

士兵的餐桌

article_img

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当地时间),日军偷袭珍珠港,毫无准备的美国太平洋舰队损失惨重。其中一条被炸伤的战列舰就是正在夏威夷海军工厂第一干船坞里维护的“宾夕法尼亚”号(USS Pennsylvania)。

“宾夕法尼亚”号是美国在一战时期建造的“宾夕法尼亚”级超无畏舰的首舰,1915年3月下水,次年加入美国海军服役后,便充作大西洋舰队的旗舰。1922年转隶属于太平洋舰队,1941年起驻夏威夷。

article_img

■ 上图是1934年5月31日,前往纽约参加罗斯福总统的观舰式的“宾夕法尼亚”号战列舰。它的主要武器是12门360毫米舰炮。

  由于其身处船坞内,“宾夕法尼亚”号幸运地躲过了日军鱼雷的攻击,但并没有躲过日军俯冲轰炸机的袭击。当日军的俯冲轰炸机群乌泱泱地从天空呼啸而至时,“宾夕法尼亚”号是第一批对空开火的美军战舰之一。在交战中,一枚炸弹直接击中该舰的右舷救生艇甲板,致使一个130毫米舰炮的炮组成员全部阵亡;其前甲板还被与附近的“唐斯”号驱逐舰(USSDownes)的一根重约450公斤的鱼雷发射管砸中,可谓伤痕累累。在珍珠港事件中,“宾夕法尼亚”号驱逐舰共有15人阵亡、14人失踪,38人受伤,所幸船体的损伤不是很严重,经过紧急修理后,“宾夕法尼亚”号于12月20日离开珍珠港驶往旧金山(SanFrancisco),接受进一步的修理及现代化改造。

article_img

■ 上图是珍珠港事件后在1号干船坞中,伤痕累累的“唐斯”号、“卡森”号驱逐舰(USSCassin)和“宾夕法尼亚”号战列舰。

  在这9天的航程中,“宾夕法尼亚”号的船员们在海上度过了这一年的圣诞节,尽管不久前才遭遇不幸的打击,但舰上的厨子仍给船员们提供了丰富的圣诞晚餐。舰上圣诞大餐的前菜是果汁鸡尾酒、橄榄与西式腌菜搭配的冷盘以及添有咸薄饼的奶油火鸡浓汤;主菜是美国人必不可少的传统圣诞佳肴——烤雄性雏火鸡,再搭配杂碎汤及蔓越莓酱。

火鸡原本是在北美生活的墨西哥土著饲养的家禽,据说1620年左右,从英国到达北美洲东部普利茅斯的清教徒移民在此艰难求存,他们在万帕诺亚格部落土著人的帮助下度过了困难的异乡生活。为感谢土著人的帮助,他们举行宴会与土著人共同食用土著人提供的火鸡,这就是美国人和加拿大人在感恩节和圣诞节吃火鸡的由来。烤火鸡作为一道美食在16世纪前半叶引入欧洲并迅速传播开来,从此,在圣诞夜吃火鸡也成为英国人的习惯。如今,烤火鸡已经是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在圣诞节时的主菜。

美国和加拿大的圣诞节烤火鸡,通常会在火鸡体内塞满馅料或在火鸡表面刷上敷料、蔓越莓酱和肉汁,然后烤制数小时而成;在美国一些地区,也可以用热油将火鸡炸上30-40分钟。最传统的馅料包括燕麦片、板栗、鼠尾草、洋葱玉米面包和香肠,这些馅料既可用来填充火鸡,也可单独烹饪做配菜;常见的配菜有土豆泥、玉米、青豆、南瓜和红薯等;配套的甜点通常是南瓜、苹果或山核桃馅的馅饼。

article_img

■ 上图是一份美味的圣诞烤火鸡大餐,有烤火鸡、果酱、奶油浓汤、馅饼等。

article_img

■ 上图是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烤火鸡,淋有杂碎汤汁的烤火鸡肉片,配以蔓越莓酱、奶油豌豆、调味土豆泥和煎玉米面包。

article_img

■ 上图是配薄饼的奶油火鸡浓汤。

article_img

■ 上图是颜色亮丽的果汁鸡尾酒,圣诞火鸡大餐不可或缺的饮品。

  即使是在战争时期,不论在舰上还是基地,美国海军都会给将士们提供丰盛的假日晚餐。他们对此极为重视,其程度从遗留下来的诸多感恩节、圣诞节的菜单可窥一斑。“宾夕法尼亚”号的1941年圣诞菜单上还有舰长查尔斯·M·库克上校等军官的留言:“愿主保佑!我们愿为此奉献自我!”

article_img

■ 上图是1916-1918年的“宾夕法尼亚”号舰内的军官舱,军官们在此享用圣诞晚餐。

article_img

article_img

■ 上图是1916年圣诞节“纽约”号战列舰的圣诞节菜单封面和主菜单,有芹菜、印度小菜、烤火鸡、杂碎肉汤、南瓜馅饼、冰淇淋、水果蛋糕、坚果拼盘、咖啡等等美食。

article_img

■ 上图是1918年圣诞节,享受圣诞大餐的美军水兵和陆军士兵,餐桌正中央的“硬菜”就是烤火鸡。

article_img

■ 上图是1944年11月30日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克劳德军营(CampCrowder)里,美军士兵聚在一起享用感恩节大餐,主食也是烤火鸡。

经过修复后,“宾夕法尼亚”号战列舰返回太平洋舰队,先后参与了太平洋战场的多场海战,如1943年解放阿留申群岛的阿图岛的行动和吉尔伯特群岛的海战,1944年在马绍尔群岛的战事、攻占塞班岛和关岛的行动,以及1944年底至1945年初在菲律宾莱特岛和仁牙因湾的登陆战等等。

1945年3月,“宾夕法尼亚”号返回旧金山大修,安装了新改进的雷达和其他防空武器。7月返回珍珠港并前往冲绳。8月12日,战争结束前3天,停泊于冲绳巴克纳湾的“宾夕法尼亚”号被一架悄然而至的日军鱼雷机所相中,其投下一枚鱼雷命中其船尾,造成直径约9.1米的大洞,许多船舱被淹,20名官兵丧生,包括第1战列舰分舰队司令杰西·B·奥尔登多夫中将(Jesse B. Oldendorf)在内的10人负伤。“宾夕法尼亚”号差点倒在黎明到来的前一刻,可谓倒霉之极。

article_img

■ 上图是1945年1月,“宾夕法尼亚”号率领“科罗拉多”号战列舰(USS Colorado)、“路易斯维尔”号(USS Louisville)和“波特兰”号巡洋舰(USS Portland)及“哥伦比亚”号轻巡洋舰(USS Columbia)进入仁牙因湾。

战争结束后,“宾夕法尼亚”号被拖往关岛大修。1946年7月,“宾夕法尼亚”号在比基尼环礁被当做原子弹爆炸试验的目标船,并于8月在夸贾林环礁泄湖退出现役并留在此处进行发射性试验。1948年2月,完成历史使命的“宾夕法尼亚”号在此被击沉。如今,它的2门14英寸舰炮被宾夕法尼亚州立军事博物馆收藏,舰钟则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对外展出。

article_img

■ 上图是1948年2月10日,“宾夕法尼亚”号在夸贾林环礁被击沉。article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