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温州

黄山脚下有个“温州村”

今天上午(12月1日),温州晚报记者驱车前往安徽黄山地区,寻找传说中的温州移民村。

近几年,我市一些市民到黄山一带旅游,曾经碰到几名土生土长的当地小伙子,他们都能讲一口流利的温州方言,却从没到过温州。这几名小伙子称,他们的祖辈从温州移民到当地,繁衍生息形成“温州村”。村子里的人都讲温州话,大家到现在还保存着温州的生活习惯,风俗与其他的当地村落有着明显的不同。与这几名小伙子攀谈过的市民很遗憾,他们都忘记询问“温州村”的具体地址。

日前,市博物馆馆长金柏东向温州晚报提供了关于黄山“温州村”的一个重要线索。金柏东20多年前,乘车路经浙皖交界处千岛湖一个老渡口。他和同事在安徽一侧地方稍事休息时,用温州方言聊天。这时,当地一名老人过来用温州方言和他们交谈,老人称自己就是黄山脚下“温州村”的村民。金柏东只记得当年他歇脚的地方叫深渡,属于黄山市歙县。

黄山“温州村”到底在哪里,这些“温州人”怎么会生活在那里?他们与温州还有联系吗?温州晚报记者此行力图揭开这些秘密

(原载《温州晚报》 2002年12月16日 第3版 原标题《土生土长安徽人 原汁原味温州话 黄山脚下有个“温州村” 温州晚报记者专程去揭谜》 □高敏)

黄山脚下“温州移民村”昨晚找到啦!

昨天上午,温州晚报记者一行驱车经过金华、衢州,翻山越岭,傍晚时分赶至安徽黄山市歙县。根据温州博物馆馆长金柏东提供的线索,温州晚报记者一行首先与该县深渡镇党委负责人取得联系。该负责人说,深渡镇的温州移民人数较少,歙县的温州移民大多集中在桂林镇。

记者一行在歙县城关一大排档吃晚餐时,大排档的老板听说我们在寻找“温州移民村”。他向我们介绍,桂林镇的山边村、吴川村都是“温州移民村”,其中山边村人口最多。记者一行离开该县城关,在距离山边村11公里处看见一“温州海鲜楼”。记者到“温州海鲜楼”打听山边村位置,碰见山边村青年卢建奎。卢建奎生在山边村,他用地道的瑞安话与记者交流。在卢建奎的带路下,记者一行摸黑来到山边村。在该村支书陈国新家里,陈国新向记者介绍了山边村、吴川村这些“温州移民村”的由来。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市各地的少数农民,逃避战火来到歙县种田。四五十年前,安徽血吸虫病肆虐,歙县病死者无数,土地抛荒。在该县的这些温州移民,知道故乡地少人多,纷纷介绍自己的亲朋好友,到歙县一起谋生。

这些移民大多来自瑞安湖岭、陶山、马屿一带,也有从乐清、永嘉、平阳而来。他们大部分在该县山边村、吴川村与黄山市徽州区唐模村聚集生活。目前,该县“温州移民村”共有人口一万余人,其中三分之二出生在该县。

(原载《温州晚报》 2002年12月17日 第3版 原标题《我们找到他们啦!》□高敏)

昨天,温州晚报记者一行拜访了歙县山边、黎明等“温州移民村”村民卢益棉、温从华、庄兰豪,他们分别是黄山市的包装大王、胶鞋大王、饲料大王。

1962年,18岁的卢益棉从家乡瑞安湖岭,一个人逃荒到歙县山边村。改革开放后,卢益棉是歙县第一批富起来的人。1996年,他在当地创办茗江纸制品包装有限公司。这几年来,“茗江”稳坐黄山市包装行业第一把“交椅”。1999年,卢益棉出席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

温从华原来是当地一个有着1000多名职工的国有鞋厂厂长,2000年他自己炒自己的“鱿鱼”,办起黄山市荣生鞋业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日产各种劳保胶鞋四五千双,是当地的胶鞋大王。温从华认为,是温州人特有的闯劲,促使他辞去令人羡慕的大厂厂长职位,寻找更能体现他人生价值的事业,并取得成功。

“庄兰豪是饲料大王,但我们更佩服的是他带领所在村村民,把村子建设成安徽最著名的红旗村。”这是黄山市社会各界对庄兰豪的评价。庄兰豪1997年担任黎明村支书,这几年他带领村民,把黎明村打造成国家“农科教结合示范村”安徽“百家生态村”。目前黎明村人均纯收入是歙县平均水平的两倍。

(原载《温州晚报》 2002年12月20日 第3版 原标题《温州移民村闯出黄山“三大王”》 □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