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4月28日,2025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政府主管部门代表、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等与会嘉宾深入交流研讨,共享经验成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与会嘉宾纷纷表示,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双碳”工作取得更加积极成效,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交出中国答卷。
锚定“双碳”目标,服务“双碳”战略
近年来,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进入“快车道”,有力助推高质量发展。
制度设计更加完善。
“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出台重点领域实施方案和支撑保障方案,构建起系统完备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副司长文华说,去年,《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印发,对绿色转型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
此外,“双碳”工作的基础能力不断夯实。文华介绍,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组织实施两批140多个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支持62个城市和园区开展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表示,“双碳”对中国经济系统性变革的影响将会越来越深刻,城镇化、工业化、农业、基础设施、能源体系等都将发生全面变化。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陆如泉说,中国石油将按照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总体部署,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增加清洁能源供应为首要责任,着力推动绿色发展。
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进展显著。
截至今年4月25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6.41亿吨,成交额439.3亿元。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首部专门法规颁布实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框架基本搭建完成,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表示,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正式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实现对全国60%以上碳排放的有效管控。
中国华电集团碳资产运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邵志刚表示,公司围绕华电碳资产的集约化管理、运营、交易及相关咨询,持续推进“双碳”战略研究并开展碳排放数据管理,统筹碳资产交易,全面提升碳资产管理水平。
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持续增强。
“近年来,我们稳步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当前我国拥有世界自然遗产15处、世界地质公园49处,数量均稳居世界首位。”自然资源部综合司副司长张建军表示,将继续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学开展国土绿化,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巩固和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我们的森林碳储量7.99亿吨,发展林业碳汇经济成为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重要路径。”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姜君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龙江森工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301.5万亩,森林抚育面积4558.4万亩,通过整合390个林场(所)碳汇要素资源,构建起“双碳”绿色发展平台“一张图”。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绿色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各行各业优化产业布局,加速转型升级,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新模式。
重点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不断推进。
“我们依托自有煤炭资源,以‘电’延链增强能源托底能力,加快落实一批坑口、路口、港口大容量、高参数、低排放的煤电项目,在运在建煤电装机总规模近5000万千瓦。”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庆良说,从煤炭保供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两方面建立煤炭市场对冲机制,应对市场周期性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在投资阶段,累计开发近百个近零能耗项目;在勘察设计阶段,将绿色低碳设计方案及技术产品设备等关键环节融入设计项目中;在施工建造阶段,实现了标准化设计、数字化加工、集成化安装;在运营阶段,积极布局智慧、绿色、节能、低碳的项目……“我们将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联动,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实现建筑全过程减碳,带动工程建设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赵晓江表示。
“我们首创港区零排放建造技术,支撑全球70%港口建设和自动化码头运营。”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裴岷山表示,集团在大交通、大城市、江河湖海领域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形成装配式建筑、疏浚土资源化利用等超千项绿色工艺。
“我们大力推动工程节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输水损失率从设计值10%大幅优化至实际运行值3%左右。”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李孝振说,将继续以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为己任,持续探索水网绿色发展之路。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
当前,我国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贡献了全球1/4的新增绿色面积。2024年全年新增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3.6亿千瓦,占新增总装机比重超过82%,总装机规模突破14亿千瓦。
“截至目前,中国华能低碳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3.24%,新能源装机突破1亿千瓦。”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李启钊表示,“十四五”以来,中国华能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综合能源大基地开发取得重大进展。
在山东省建成我国首个核能供热商用工程“暖核一号”,供热规模1300万平方米;在青海省年发绿电600亿千瓦时;在吉林省开发建设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项目,投产后年可制绿氢3.2万吨、绿氨18万吨……“到2030年,我们将力争实现装机4.4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占比突破80%。”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徐树彪说。
“面向未来能源安全,我们积极构建核裂变与核聚变协同发展的技术矩阵。”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济师、总审计师黄敏刚表示,集团快堆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应用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为核能发展注入新动能,助力其成为对环境更友好的全方位绿色能源。
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新模式,为高质量发展塑造新优势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
绿色发展新业态不断涌现。
“我们聚焦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再生水利用等领域着力打造绿色水务产业。”中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梁伟刚表示,截至目前,公司累计建设相关项目50余个,污水日处理规模302万吨,污泥日处理规模3993吨。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构建绿色产业生态。“我们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与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推进绿色供应链建设。”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高亚兰表示,公司对原料采购、生产酿造、包装物流等各个环节进行碳排放梳理与分析,明确减排重点与关键节点,将“绿色发展”“生态酿造”理念融入企业发展全过程。
“废弃物循环利用是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我们布局建筑垃圾、废塑料、废旧动力电池、废钢铁等回收利用项目,最大限度挖掘‘城市矿产’价值。”成都环境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雄正说。
绿色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
二氧化碳的高值化利用是破解碳减排难题的“金钥匙”。“我们成功开发了二氧化碳化学链矿化利用技术,以二氧化碳和电石渣为原料生产绿色微米级碳酸钙,每年可实现固碳10万吨。”中石化碳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陈文钢表示,同时创新二氧化碳电化学反应技术,用二氧化碳生产可用于医药研发等领域的高端材料,开辟了二氧化碳生产高端化学品的崭新路径。
“我们正在布局生物科技产业,通过发挥茅台在微生物菌种资源、微生物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探索利用酿造废窖泥、废水等,生产胶原蛋白、多肽、生物基可降解材料等高值产品。”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向平表示,公司将坚持节能降碳与资源循环,寻求更加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增长极。
围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兴业银行提升数字化转型进程,通过“双碳”管理平台提供碳管理服务。“我们在服务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提供综合化解决方案,目前已设立1.8万个企业碳账户、370万个个人碳账户。”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战略客户部)副总经理陈亚芹说。
绿色低碳创造高品质生活。
2024年,“京东买药”5000万个包装全部使用可降解、可循环的纸袋。“我们倡导绿色消费,鼓励消费者选择低碳、环保的产品和服务。”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政企业务总裁王培暖说,通过绿色减碳激励,推动消费者参与绿色消费、碳普惠机制,同时也联动品牌商家进行运输过程中的碳足迹测算,推动供应链减碳,以及减碳商品曝光销售,共同推动可持续消费市场的发展。
“近年来,我们累计实施污染防治攻坚任务8900余项。”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赵春雨表示。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让我们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推动共建清洁、美丽、可持续的世界。(记者 刘温馨)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07日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