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走向世界的中国方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照片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提供)
旧方志掠影(照片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提供)
新华网北京9月20日电(记者于荣 费列娜)“方圆天下,志书古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冀祥德19日在展望中国方志文化未来前景时说:“方志文化因其独特而丰富的内涵与价值,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应勇于担当,发挥引领作用。”
在19日召开的“走向世界的中国方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及美国、德国、日本等国150余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方志文献研究、志鉴收藏与利用、东西方年鉴比较研究、方志文化继承与创新、方志与中国文化的传播等内容展开了热烈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李培林在致辞中指出,今后希望通过举办更多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不断加强与海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志鉴收藏机构及有关组织和个人的交流合作,分享海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共同推动方志文化以其独特的载体形式和丰富的人文内涵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与各国人民分享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具有“横陈百科、纵贯古今”特点的地方志,长期以来其受关注的人群主要集中于高校和学术界,鲜有关于方志文化的国际学术研讨活动。近年来,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提出,方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发挥出独特的作用,相关国际交流活动也逐渐增多。
2015年11月,“全国地方志十大工程”正式启动。针对未来中国方志如何‘走出去’的具体实施步骤,冀祥德给出了明确答案:“邀请海外学者来中国研讨,组织国内专家赴海外实地调研,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良性互动,让方志文化真正成为国外了解中国国情、地情的切入点,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作为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中国方志编修历史已有2000多年,现存志书遗存有8000多种,占全部古籍的十分之一。由于分门别类,取材宏富,志书成为研究中国历史、地理以及社会风俗等的重要资料。如何让方志文化在过去“资政、存史、教化”的传统功能之外,通过不断传承与创新,承担起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角色,已成为中外专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