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蔡菲菲、摄影 于晨):“ 08年我离开法国一家电台来到中国,本来只想呆一年,没想到一直工作生活到现在。”
在中国的外媒记者圈里,常年活跃着一个年近70岁的法国人的身影:他身材不高、眼眸深邃、额头光亮、胡子花白。他曾四次近距离接触并采访邓小平,多次随希拉克访华媒体团出访中国,每年三月,他还是奔波在“两会”现场最年长的“老外”…… 他叫Richard ARZT,法国《巴黎竞赛画报》资深驻华记者。
上世纪七十年代,还在巴黎政治学院读书的理查德·阿兹特第一次来中国游学交流,从此就对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国后,不仅在法国报刊上发表了他第一篇有关中国的文章,还受邀作客广播电台,向法国听众讲述在中国的所见所闻。青年时代的阿兹特开始阅读大量有关中国的书籍,并结识了许多国内知名的汉学家。毕业后,Richard ARZT在法国电台从事时政方面的报道工作,八十年代他每年都要来中国两次,进行深度调查研究。
2008年,年近60岁的阿兹特全家定居中国,成为一名专注报道中国政治、外交及经济新闻的记者。他每天都要浏览中外各大网站信息、翻阅报刊杂志、筛选报道选题、联络和约见采访人。作为记者,作息时间不规律早已是家常便饭,由于工作需要,在遇到重要事件比如法、中领导人出访,阿兹特可以连续工作三天三夜。
提到与中国有关的最难忘的一次工作经历,还要数上世纪八十年代采访邓小平。说起对这位曾在法国勤工俭学、后来成为中国国家领导人的第一印象,理查德·阿兹特记忆犹新,“1980年(法国前总统)德斯坦访华期间,我问邓小平,中国将从法国购买几座核电站?他看了一眼采访机,一句话没说,但伸出两根手指。尽管我知道答案了,但我没有录到声音,要知道我是广播记者啊。”
如今,在中国设有办事处的法国媒体不到十家,法国记者们来去匆匆,像阿兹特一样的常驻记者更是寥寥无几。“08年我离开法国的一家电台来到中国,本来只想呆一年,没想到一直工作生活到现在。我逐渐发现中国有这么多话题值得关注和记录,于是我决定留下来。”
工作之余,阿兹特依旧痴迷阅读,家里摆满书籍的书柜占据了一间房的三面墙。他酷爱现代音乐、爵士乐,还很喜欢中国菜。
在中国工作的十年里,阿兹特参与了中法双边几乎所有重要事件的报道,从政要、企业家、科学家到普通百姓,结识了数不清的中国友人。“我每天工作信息量很大、四处奔走,这么多年都没有时间写一本书,我想这是我未来两年的一个计划吧。”
阿兹特说,中国的发展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话题,自从来到中国,发现这里每一年都在发生改变。“今天的中国与三十前相比,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法国人只知道中国人和我们有不同的面孔和生活习惯,除此之外对当代中国了解甚少。如今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一个强国,而很多欧洲人还不了解中国。作为一个西方记者,重要的是要讲述中国与欧洲的不同之处,和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变化以及对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