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春花编译报道】2017年11月,法国女孩玛丽昂·赛克兰(Marion Seclin)在TED演讲中,搞笑说自己是“被网络骚扰的法国冠军”。玩笑归玩笑,这段痛苦经历要追溯到2016年5月,她在女性主义网站madmoiZelle发表视频,揭露街头遭遇的骚扰。后来她反而成了网友“围攻”的对象——4万条羞辱言论里,有人骂她“婊子”,说她“丑”,也有人发出死亡和强奸威胁。这便是“性歧视网络骚扰”(cyberharcèlement sexiste),它涉及法律灰色地带,也难以被量化,并不被人所知,容易被忽视。
法国平权最高委员会(Haut Conseil à l'égalité)历时十个月,调查“性歧视网络骚扰”这一社会现象,于2月7日周三向政府提交了一份长达百页的报告。报告称,就全球而言,73%的女性都曾经历过这种网络霸凌。法国平权最高委员会希望通过这一报告,结束网络霸凌“无法无天”的现状。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暴力?被攻击的对象是谁?遇到这些情况应如何应对?报告试图给出答案。
女权人士易成“围攻”对象
73%经历过网络霸凌的女性当中,18%的人遭遇的情况很严重。这些骚扰包括侮辱、找茬、性骚扰和威胁。这些暴力的形式多种多样,平权最高委员会列举了二十多种违法行为。骚扰行为当中,绝大部分受害者是女性,施暴者是男性。
年轻女性多被暴力侵扰。此外揭露性别歧视,并致力男女平权的维权女性更是网络霸凌施暴的对象,她们多是女权人士、视频网红或记者。
地理定位、网络监控:无处不在的夫妻“网络管控”
报告特别研究了夫妻之间的“网络管控”,在这方面,法国缺乏相关数据。“网络管控”这种现象,主要是夫妻一方,通过电子设备的定位和监控装置,偷偷监视伴侣,甚至前伴侣的私人生活。
此外“色情复仇”行动也是“网络管控”的一种。在亲密伴侣关系中,没有征得对方同意的情况下,一方处于侮辱目的,公布另一方的亲密照片和视频。
据英国妇女救助协会调查统计,85%受救助妇女曾同时经历生理和网络暴力,其中三分之一的人都曾是地理定位和监控的对象。
解决方法:培训专业人员救护
埃尔纳斯提尔·罗纳以(Ernestine Ronai)是报告的撰写人之一,她说:“调查过程中,我们才发现该现象涉及的面有多么广。”法国很多心理学家和医生都曾近距离接触过生活在家暴阴影中的女性。罗纳以写报告时,曾访问过她们,听到这样一个案例:父亲送给孩子手机,但在里面设置了一个软件,并因此找到前妻的住址。
“施暴者很容易找到前任伴侣,家庭暴力会一直继续下去。”罗纳以介绍说,“我们知道这些情况存在,现在得培训专业人员。”
法国平权最高委员会建议提高警察、宪兵、律师和法官相关方面的培训,并向他们发布相关指南。除此之外,还需要警告运营商,谨慎授权使用类似不良应用。
推动法律惩罚网络“围攻”现象
报告另一个重点是网络性歧视和性骚扰。目前法国法律对骚扰的定义极具限定性,法国平权最高委员会尤其敲响警钟,希望大家注意网络“围攻”现象,认为应被列入骚扰行为。
法国记者纳迪亚·达阿姆(Nadia Daam)最近经历过类似“围攻”。之前她在电台Europe 1揭露反性侵电话遭破坏这一现象,结果在网上被人侮辱攻击,社交网络账户上收到几万条负面信息。这种围攻同时出现在各类社交平台,可以持续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
法国平权最高委员会提议,扩大“骚扰”罪行的定义,将“网络围攻”现象列入其中。目前骚扰主要指某人重复某些话语和行为,“围攻”则是指不同的人同时做同一件事。委员会认为这些“围攻”属于集体暴力。
受害者跟踪治疗国家应100%报销
报告指出,有必要跟踪治疗网络暴力受害者。“这种暴力的危害程度并不低于其它生理和心理骚扰。”撰稿人之一的罗纳以提到,委员会建议培训医护专业人员,保证国家能够承担受害者医疗救治的所有费用。
此外委员会认为有必要加强宣传预防措施,时时提醒网络施暴者将在法律层面受到惩处。
欧洲时报微信公众号:oushi1983
(编辑:蔚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