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初,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即将打响,中越边境全线笼罩着紧张气氛。我昆明军区第11军31师担任云南金平方向主攻任务,预备开战后突破边境,迅速奔袭围歼越南莱州省封土地区的越军。
在战前准备阶段,为了解当面越军的情况,31师首长决定步兵91团负责实施一次捕俘行动,师侦察连的1个班予以协同。经过慎重研究后,决定由团侦察排和师侦察连1个班、1营1连1个排、1营机枪连1个重机枪排共同执行这项任务。
将参战分队编成捕俘组(16人,师侦察参谋任组长)、火力掩护组(21人,团侦察排长任组长)、接应救护组(15人,团作训参谋任组长)和预备组(21人,1连副连长任组长),观察指挥所设在火力掩护组重机枪阵地侧后100米处,由91团一名副团长(这人后来成为了我军名将)坐镇。
第一方案是利用越军架枪集中吃饭之机,采取突袭的方式,以火力将其人枪分开,掩护捕俘组捕俘。
第二方案是如果雾大不便于观察和指挥时,由捕俘组根据情况发起捕俘战斗,火力组封锁纵深和两翼的越军火力点,阻止敌人增援。
捕俘战斗发起前,侦察分队组织对接敌和潜伏中可能遇到的情况以及各种问题逐一进行了研究,如手榴弹可能会相互撞击发出声响,就用纸和草将弹柄隔开;刺刀闪光,容易被敌人发现,就在刺刀上涂上一层泥巴;为了防止咳嗽,出发前每人带上一团米饭,随时吃上一口压一压等,可说是进行了充分准备。
1979年2月5日晚20时40分,指挥所命令捕俘组出发,按预定路线秘密涉过藤条河。6日早晨7时30分前,各分队全部到达指定位置并做好了战斗准备。
火力掩护组的3挺重机枪一齐开火,当场将敌中尉军官和几名士兵打倒,阵地上的其余越军顿时乱成一团,纷纷跳进堑壕。捕俘组乘机发起冲锋,当接近越军堑壕时,突遭一座暗堡的火力阻击。6班长刘贤贵立即用冲锋枪压制越军火力,不幸身中4弹牺牲。在捕俘组的一挺轻机枪火力掩护下,两名战士从侧面迂回到距暗堡3米处,用手榴弹将其炸毁。捕俘组勇猛冲进堑壕抵近射击,打得越军死的死,逃的逃。3名越军躲进了一个掩蔽部,捕俘组将掩蔽部围住,经喊话无效,果断开火,击毙越军2人,打伤1人并将其俘获。在肃清了堑壕内外的残敌后,捕俘组互相掩护迅速撤回。从战斗打响到捕获俘虏,仅用时32分钟。
这时,公安屯的越军出动了1个班前来支援。副团长指挥火力掩护组的重机枪猛烈开火,当场毙敌7人,将其击退。14时30分,捕俘组押着俘虏顺利撤回国内。
经过审讯俘虏得知,那名突然出现的越军中尉军官是从莱州省派来检查工作的,当天越军推迟开饭就是为了等检查完后再开饭,却不巧碰上我军突袭,落了个鸡飞蛋打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