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4-25日,第十四届中国·北京数字电影论坛在中国电影资料馆成功举办,过去,声与影曾用胶片书写了无数辉煌;现在,伴随着数字技术我们步入激光和巨幕时代,未来,科技力量,又将如何“影响·视界”?本届论坛中,多家单位的技术权威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百家争鸣的热闹场面,也佐证了中国电影市场当下的繁荣。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技术处处长丁立、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平、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会长韩晓黎、中国电影资料馆党委书记宋培学等多位领导出席了本次会议并先后发表了致辞。
视觉盛宴百花齐放,未来十年剑指何方?
数字拍摄技术在不断进步,纷繁复杂的拍摄形式是噱头还是确有其实际意义?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观影人群在最终画面上所能感知到的,无非是亮度,色彩和3D 效果。而这其中,除了放映终端技术外,摄影师、灯光师、调色师等都承担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让市场认识到4K、高帧率的魅力,但同时市场也用脚投票踢出了大波半日游类的无脑影片,随着《变形金刚5》票房口碑暴跌不如预期的时候,一部《战狼2》却又令发冷的暑期档再次沸腾。
从拍摄到放映,越来越多的技术可供团队选择;同样,越来越多的放映流派可供观众挑剔。如何避免技术崇拜,如何让影片的制作过程与放映过程更好的衔接成为本组讨论的重点。本场讨论,囊括了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副总经理马平、Dobly Vision 内容解决方案与行业高级副总裁 Curt Belhmer、中国著名摄影师及导演王昱、巴可公司全球电影业务战略市场经理Domien De Witte、以及RED公司全球市场营销总监Michael Keegan等业内专家。在嘉宾看来,电影技术的进步并不有赖于研发团队的突破,更重要的倚仗,还是影片制作、放映过程中真正、实际的需求。电影不同于电视,购票、入座,观影、点评……从场灯关闭到那一束投射于大银幕的光影跳跃于眼前,我们的专注是全程投入的,那份观影带来的纯粹拥有其他媒介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度。而大银幕上正在上演的故事,则成为了这份仪式感中最为厚重的部分,完美的声效,细腻的色彩,以及120分钟内专属于银幕的专注,电影是这个时代最无法替代的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