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有“温州一家人”留下三幅古画,辗转温、处数地,历经数百年,经手不少社会名流,最后同归温州。那么,这三幅古画画的是什么内容?与谁相关?又是怎样回归温州的?且听“三十六坊君”慢慢道来。
“明代一家人”和三幅古画
在温州文成,有一位伟大人物,有谋略有文才,曾辅佐开国皇帝朱元璋一统江山,建立大明王朝。后人因此将他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即所谓的“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刘伯温,即刘基(1311~1375),字伯温,后被册封为“诚意伯”、追赠为太师,谥号文成。今文成县名即来自其谥号。

刘诚意伯授经图
这三幅画均名为《授经图》,但尺幅不同、构图方式不同,画面却基本相同,为“刘基一家人”:一家四人坐在石头上,刘基居中,头披角巾,手扶藤杖,正面;在他的左边,看上去年纪稍长者为长子刘琏,右边近刘基者是次子刘璟,居前年少者为长孙刘廌;画面左上,有古木置瓶花作为装饰。
话说朱元璋在众大臣辅佐登上皇位后,心里的想法自然就多了。敏感的刘基便起了告老回乡的心并上书皇帝。明洪武四年(1371),皇帝准其退养。这年二月份,刘基回到家乡,开始躬耕田园、读书弹琴的闲适生活。
然而皇帝依然疑心重重,对刘基“放心不下”。洪武六年(1373),退养在家的刘基应诏上京,为“表清白”向朝廷谢罪。刘基此行的心情是诚惶诚恐的。
为什么这年刘基要上京“表白”?这与“淡洋巡检司”一案有关。
明代淡洋,地处瓯、闽之间,是盗贼集中处,当年方国珍就是从这里起兵反叛的。刘基因此委托儿子刘琏上奏,建议在这里设置巡检司加以控制。这次,胡惟庸终于找到报复的机会,他马上指使大臣弹劾刘基,说刘基觉得淡洋有君王之气,打算谋为自己的墓地,但当地百姓不同意,刘家因此借设置巡检司来为难当地百姓。
刘基因此深感不安,在洪武六年忙忙地上南京向皇帝解释。没想到刘基到南京后一病不起,一时朝野上下流言四起。洪武八年(1375)三月份,皇帝下旨送他回家。一个多月后,刘基去世。
根据画上题跋和刘基经历,后人考证古画描写的刘基和子弟一派祥和研读经书的画面,应该发生在洪武四年到洪武六年间。
三幅古画作者分别是徐易、陈洪绶(以下称徐、陈本),费丹旭摹徐、陈本《授经图(费丹旭摹本),任淇重书、翁方纲跋《刘文成公授经图像》(任淇重书本)。
为何有三幅《授经图》
其中有什么渊源?
第一幅《授经图》由明代徐易、陈洪绶合绘,竖幅,上有陈洪绶落款:授经图,徐易写像,陈洪绶画衣冠。上有“青田三世,诚意一门。石间几杖,花下琴尊。修然相随者子若孙,邈然追思者徐与陈。乾隆甲寅(1794)夏五月望日,北平翁方纲赞”等题跋。

徐、陈本《授经图》
为刘基一家画像的画家徐易,字象九,绍兴人,是明晚开创肖像画“波臣派”的曾鲸(1568~1650)弟子(曾琼字波臣,因此被称为“波臣派”)。这幅画上他描绘的刘基祖孙四人像,各具年龄、性格和气质,表现了刘氏一门研读经学,从容进退的气质。
而画衣冠的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诸暨人。陈洪绶开明末一代画风,名垂画史,被称为一代宗师。其绘画作品以线描技法独特著称,画面表现力极佳。鲁迅评价“老莲的画,一代绝作”。
而上文提到的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北京人。他精于金石考证,善于鉴定碑帖,是乾隆时期崇尚帖学的名家。
第二幅画是徐、陈《授经图》的临摹作品,作者费丹旭。该画纵45.7厘米,横50厘米,落款为“授经图,徐易写像,陈洪绶画衣冠。道光二十九年(1849)己西冬十月,西吴费丹旭摹。”引首有赵之琛篆书“刘诚意伯授经图”,落款为道光己酉嘉平赵之琛题”。费丹旭绘于1849年十月,赵之琛题于十二月。

费丹旭摹本
费丹旭(1801~1850),字子苕,号晓楼,湖州人。在清晚期以自成一种面貌的仕女画享誉画坛。费丹旭在临摹徐、陈本时,变竖构图为横向布局,但基本保留了徐、陈本原貌。而题字的赵之琛(1781~1852),是钱塘(今杭州)人,篆刻书画家,为“西泠八家”之一。
第三幅是任淇重书、翁方纲跋语的《刘文成公授经图像》轴。纸本水墨,也是临摹徐、陈本,布局为纵向。

“任淇重书”本
然而这幅画上古木瓶花被挤到画中人物刘琏头边,笔力软弱,元气大伤,画上也没有临摹者落款。右上有任淇隶书“刘文成公授经图像”,并重书徐、陈本诗堂上翁方纲的题跋,落款:“永兴任淇书。”
画心左边有王鼎另纸题跋,内容为颂扬刘基功业,隐居授经,最后“…俳徊青田有余慕,先生之风长穆然。乾隆乙卯小春朔华亭后学王鼎敬题于西湖小有天园之三十六芙蓉楼”。印款白文“王鼎”,朱文“涤山”。据查证,名为“王鼎”的人,画史上虽多,但华亭人,字、号“涤山”的却查无此人。
三幅画流传哪些人之手?
这三幅古画,是怎样流传至今,最后殊途同归到温州的?经后人从画面题跋及温州乡贤日记中考证,略可还原这一曲折“历史故事”。

授经图上名人题跋
在第二幅费丹旭临摹作品上,有众多当时名流的题跋。如第五条题跋为“是(此处缺二字)传必久。闻鹤田老人先曾见于括苍,欲购得之,未果。其哲嗣叔总(即端木百禄)游松阳时竟获,贸以归”。叙述了古画的来源。

授经图上名人题跋
鹤田老人,即端木国瑚(1773~1837),字子,号鹤田,青田人。道光十三年(1833)进士,官至内阁中书。他博通经史,与魏源、宗稷辰、吴嵩梁等传为道光时代“薇坦五名士”。

授经图上名人题跋
跋文中虽然讲明了画得来历,却没有详指是哪幅《授经图》。不过费丹旭摹本在1849年绘制,端木国瑚是在1837年去世。既然曾被端木国瑚见于括苍,并被其子端木百禄购买的一定不是“费丹旭摹本”,要么是徐、陈本,要么是任淇重书本。
又据刘耀东《疚庼日记》:“松君兄于林同庄处,借观先文武公三世《授经图》,用照影印即成,寄示一片,甚明显。同庄所藏系乾隆某年重摹之本。忆昔于瑞安李漱梅先生家借观《授经图》,为明季陈章侯画衣冠,徐易写面目。又有陆曾熙、翁方纲、汤金钊、宗稷辰四先生题赞。陆题缺八字,余均完好。孙籀庼师,尝属漱梅归还吾家,命耀东以三十金酬之,漱梅未许。闻漱梅得自端木显祖(太鹤先生之孙,叔总先生之子),实叔总先生旧藏者。今同庄所藏本,殆即临端木所藏旧本,上方所题翁赞,系永兴任淇重书,而漱梅所藏本,则陆、汤、翁、宗诸题,皆墨迹也。漱梅之子翼伦,毕业温州中学,余与他有一日之长,因致书次饶与翼伦再商归还吾家,愿酬以百金,未知能如愿否?”
《疚庼日记》所记有两本《授经图》,一本是林同庄所藏任淇重书本,一本是李漱梅所藏徐、陈本,两本均出自端木家,且淇重书本摩自“徐、陈本”。
据此,端木百禄所购的应是徐、陈本,后被端木显祖转给了李漱梅。20世纪50年代入藏温州博物馆。
端木国瑚的儿子端木百禄是宗稷辰的女婿。端木百禄,字叔总,字小鹤,号梅长,又号石门山人,晚年流寓瑞安,以卖画终。其孙端木显祖,家藏不少都由他散出。

授经图上名人题跋
第二幅画是道光八年(1828)费丹旭在端木百禄得到徐、陈本后请他临摹的。费丹旭摹本,抗战时期被端木后人出售给青田县政府,后被温州实业家吴百享先生收藏,上世纪50年代初吴百亨先生将其捐献给温州博物馆。
而任淇重书本上有朱文收藏印“曾存瑞安林氏”,包首行书题“瑞安林氏所藏”,表示曾藏于瑞安名士林同庄家,与前《疚庼日记》所叙一致。后亦归藏温州博物馆。但刘耀东仅根据松君从林同庄处拍的照片来判断是乾隆间摹本。其实王鼎边跋的跋纸比画心纸旧,不是同时期之物。从画风和纸质看,任淇重书本成图在晚清,应是端木百禄得徐、陈本后,请费丹旭临摹一本后,意犹未尽,又请另外画家临摹一本。
“温州一家人”《授经图》,由端木百禄收人徐、陈本开始,衍生出费丹旭摹本和任淇重书本三个版本,最后都归入温州博物馆,也是值得庆幸和高兴之事。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
参考资料:
《刘伯温授经图》作者 侯波良
图片提供:温州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