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军事

第30次南极科考征程十大亮点:泰山站成功建站

4月15日,圆满完成各项科考任务的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返回位于上海的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此次南极考察是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后开展的首次南极考察,在我国极地事业发展进程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本次考察在圆满完成了各项科考任务和后勤保障任务的同时,呈现出十大亮点。

亮点一:泰山站成功建站

建设南极泰山站是本次考察的重中之重,是我国极地考察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它将进一步拓展我国南极考察的广度和深度,提升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战略空间,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3年12月18日,完成物资卸运和车队集结工作后,泰山队所有队员斗志昂扬,整装出发,并于12月26日正式开始建站。队员们发扬连续吃苦、敢战必胜的精神,经过45天的艰苦努力,于2014年2月7日完成主体建筑工程。2月8日,国家海洋局在北京利用远程视频连线的方式,为泰山站举行了开站仪式。

亮点二:首次实现环南极大陆航行

本航次“雪龙”船安全航行3.19万海里,冰区航行2200余海里,航时2850多个小时;破冰13.3海里,破冰用时142小时,环南极大陆航程约1.15万海里,成功实现了中国极地科考的首次环南极大陆航行。

在执行环南极航行中,“雪龙”船遭遇了罕见的严重冰情,考察队科学选择航道,安全顺利地完成冰区航行,有力保障了“雪龙”船首次环南极大陆航行任务的顺利完成,也为船只在南极高纬度地区航行积累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

在环南极大陆走航过程中,大洋考察也取得累累硕果,获得了大约80G的完整环南极海域科学鱼探仪调查声学数据,据此可了解环南极大陆生物资源的分布情况;高速采集器作业121个站,获得了121个站位的水深、温度数据,走航表层海水分析作业121个站;海洋化学专业组取得大量宝贵的海水化学和大气化学样品数据,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南极科学考察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亮点三:成功救援俄船并自行脱困

“雪龙”船在首次环南极考察过程中,突然接到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船发来的最高等级求救信号。考察队充分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第一个赶到俄船被困的重冰区。在极其复杂的自然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成功将船上52名乘客营救到澳大利亚“南极光”号船上。

返航途中,受当地剧烈的天文大潮影响,“雪龙”船被厚实浮冰及突如其来的冰山卡阻。1月7日凌晨,“雪龙”船利用风向转变的机会,经过13个小时的艰苦努力,终于突破冰区,进入清水区。

整个救援过程没有发生任何伤亡和危险事件,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极地考察大国的形象。

亮点四:临危受命搜寻马航失联客机

2014年3月21日,刚刚离开西风带的“雪龙”船抵达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口,还没来得及洗去一路风尘,便接到紧急命令,再次奔赴西风带海域执行搜寻马航失联客机的任务,并临时担任中方船只的现场指挥船。当日18时,“雪龙”船完成紧急补给,搭载87名队员离开弗里曼特尔港,驶往澳大利亚公布的目标海域。截至3月30日17时,共航行214小时,总航程2660海里,总搜寻面积1.17万平方海里。3月31日,“雪龙”船与“海巡01”号船完成中方舰船的指挥协调权的交接后返程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