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5月6日冀果编译】德国服务和零售行业的现金支付行为很难进行审计。当前有专门针对上述情况的收银机,其目的是使所谓的现金抽查(Kassen-Nachschauen)成为可能,但迄今为止上述做法几乎还没有完全落实过。由此导致的损失可能达到上百亿欧元。
德国新闻电视台(N-TV)报道,由于对餐馆、零售店和理发店等现金密集型行业的审计不足,德国联邦审计院(BRH)评估称,国库每年将损失数百亿欧元。审计人员解释说:“税务欺诈率高达80%,从这个角度来看,(政府的)监管行为太少了。”
法律规定,每年应对2.4%的企业进行飞行审计,即所谓的现金抽查。这相当于每年需审计约190000家企业,而这也意味着每家企业平均每42年才能轮检一次。“但实际上,税务机关每年最多只能审查15000家(企业)。”联邦审计院批评道,“因此,不诚信纳税人(企业)被发现的风险很小。”
德国《明镜周刊》报道称,去年年初,德国联邦和各州政府在接受问询时承认,它们甚至没有基本达到设定的审查密度。据称,并不是平均每42年轮检一次,而是130年。该报报道称,当时还是林德纳(Christian Lindner)领导的联邦财政部称,该法律“执行得非常好”。不过,联邦审计院当前的报告明显与这一表述不符。
因此,联邦审计院认为联邦财政部应对此负责。后者“未能与联邦各州就现金抽查次数的目标和统一组织的基础达成一致”。相反,财政部已无限期推迟上述事项。《明镜周刊》报道称,该部希望先等等看原定于2025年进行的收银法评估情况。此后,将会与各州讨论此前备受争议的问题,即哪些经济部门应被定义为现金产业。目前各州对此尚无明确定义。报告指出,2027年及之后达成具体目标协议“至少是可以想象的”。“(但)对于联邦审计院来说,这是不可接受的。”该机构称,“联邦财政部必须坚决遏制现金密集型行业高达数十亿欧元的税收损失。”
所谓的现金抽查在2018年就已推出。从那时起,税务机关就能审查收银机是否按照规定记录现金收入情况。《明镜周刊》报道称,引入的“技术安全设备”(TSE)签名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税务稽查员可以利用该签名在最短时间内确认收银机功能运行是否正常。
《明镜周刊》报道称,对于国库来说,此举是值得的:例如,2023年底萨克森州审计院报告称,仅30起案件中的数值差错就带来了427000欧元的补缴额。
联邦审计院还呼吁加快引入针对企业间交易的国家报告系统。它称,联邦财政部可能无法在2030年7月1日前按时推出该系统。(欧盟)其他成员国已在发展制定国家报告系统方面遥遥领先。这就导致营业税欺诈行为可能从其他成员国转移到德国。联邦财政部现在必须迅速推动必要的立法变革。
借助该报告系统,标准化电子发票中的税务相关数据将直接传输至税务机关。据联邦审计院称,这将成为打击营业税欺诈行为的新工具,而营业税欺诈每年造成的税收损失达数十亿欧元。
(编辑: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