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温州

从扭头不理到喜笑颜开 两种脸色折射的万“搬”努力

article_img

  “不搬!搬下去吃什么?”2014年10月,面对驻村干部夏念信已记不清第几次的上门动迁,泰顺县司前镇畲族镇严庄垟自然村的王春叶,扭头不理,将“不屑”“不信”“不动”的脸色甩给动迁干部。

  “搬下来好,我孙子、孙女都上大学,我身体也越来越好了!”2023年8月,说起这张在司前畲族镇生态大搬迁展示馆展示的“扭头不理”照片,王春叶捂嘴大笑,离那次动迁已是第十个年头,下山后的生活大变样,让她每遇到夏念信,总是喜笑颜开,感激连连。

  十年,王春叶的两种脸色正生动折射了泰顺“生态大搬迁”背后的万“搬”努力。

  泰顺,浙南边陲,“九山半水半分田”,既道出了生态资源禀赋的“优”,也写明了空间制约发展的“难”。山高路远、交通落后,山民分布小聚集、大分散,出行难、看病难、读书难,而人口散居又引发基础设施配套不均,中心城镇辐射受限、资源浪费等结构性问题。

  下山脱贫是推进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有效途径。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泰顺县调研脱贫工作,给泰顺指明了山区群众下山奔小康的“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九字”方针。

  由此,泰顺开启了举全县之力的大搬迁:2003年起,一镇带三乡,先行试点搬迁;2011年起,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开展无区域生态移民;2017年起,和异地避灾、抗震安居等一起,实施生态大搬迁;2021年8月起,拿最好的地建未来社区,推进共富大搬迁。

  如何让农民自愿离开祖祖辈辈耕耘的故土、老宅,下得来?搬迁安置后,如何稳得住?家门口就业,怎样富起来?

  一个“搬”字背后是如山般的困难。

  “搬下去吃什么?建房要钱,买菜要钱,烧饭用煤气也要钱。”夏念信说起几次上门做王春叶的搬迁工作,均被她的现实问题怼回来。

  严庄垟属于泰顺原峰门乡徐宅村下面的一个自然村,是典型的“山高路远”村,仅有300多户籍人口。启动于2003年的“一镇带三乡”当时已推进十年,经过2004年、2009年两批的集中下山搬迁后,这里仅剩几户贫困户尚未搬迁,王春叶便是其中一户。  

  “她丈夫生病走了,自己也长年生病卧床,刚成家的两个儿子长期在外打工,收入也不多。”夏念信说,在现实困难面前,十年的动迁宣传均未让王春叶动心,“但我们仍不放弃,建立了‘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机制,我是2013年挂钩联系王春叶,做了一年多的工作,给她介绍邻居下山后的真实生活,给她分析搬‘空’后村里生活的诸多不便;给她讲解购房的贷款优惠政策,医疗、教育、出行的保障措施等等。”

  几乎使出了十八“搬”武艺,夏念信终于让王春叶从“不动”“被动”开始“心动”,最后在2014年年底有了“行动”:儿子支持一点、亲戚朋友借一点,贷款贷一点,她把家从山上迁到了畲族风情园。  

  “套房好;小孙子也在小区边上了好学校,现在已是大学生;社区医疗服务也好,以前身体不好下不了地,现在都好了,搬下来好。”不善言辞的王春叶说起当下的生活,常常捂嘴大笑,用了多个“好”字概括。

  王春叶的“不搬”到“搬”折射的正是泰顺20年里践行习总书记“九字”方针的持之以恒。

  返利补助最大化,资金一个口子出、拿最好的地安置、给群众更多选择……在“下得来”上,泰顺举全县之力,优化政策,创新模式吸引群众“搬”;在“稳得住”上,泰顺则请来三个服务“管家”——红色管家、物业管家、数据管家,破解搬迁群众因人生地不熟,生活不习惯,而面临的“办事难、就业难、读书难、看病难”等问题,分类施策,个性服务。

  在“富得起”上,泰顺腾挪转移盘活山上闲置资源;配套小微创业园、来料加工点、村淘电商点等平台,为搬迁小区打开就业门路;派出科技特派员,培训搬迁农民,用科技赋能,拉长搬迁群众“致富链条”;同时还请内外乡贤先富带动后富,开辟搬迁群众“致富路径”。

  20年来,泰顺县累计搬迁384个自然村,安置群众3.6余户共计11万余人,县城的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28.7%提高到了2022年的78.3%,基本实现了“小县大城关、小乡大集镇”人口布局;全县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2561元提升到2022年的24375元,年均增长约10%;278个村实现村集体总收入20万元以上。泰顺也因此成功入选“全国人口集聚与农民增收致富改革试点”。


article_img


来源:温州日报

编辑:冰冰

责编:何继岗 钱若谷 李温情

审核:金安静

监制:翁逻沿 李冶

总监制:邓雄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