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 “我只是一粒小小的微尘,只有堆入高山才能累积;我只是一滴小小的水珠,只有汇入大海才能流淌;我只是一颗小小的螺钉,只有嵌入重器才能运转;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兵卒,只有身入雄师才能战斗!我只是一个小小的我,只有当我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把小我升级成大我,才能无往而不胜。今天,我做到了,我无比幸福!”
10月1日,作为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的总撰稿、核心导演组成员、现场解说词执笔,池浚在天安门广场全程观礼盛大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后写下了这样的感叹。
对于池浚,很多人迷惑——他可以在传统的戏曲领域游刃有余,他可以操刀话剧、音乐剧、舞剧、多媒体情景剧、歌舞杂技剧和大型晚会不在话下,他甚至可以在古诗词歌曲演唱方面占有一席之地。一位多年的老友说他:“你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个一边听京剧,一边玩变形金刚的人。”
对他的介绍足以让人眼花缭乱:他是学术兼修、才华横溢的编剧导演,他是痴迷场上、执着案头的戏曲理论家,他是天赋异禀、能唱能论的歌唱家,他是策划人、制作人、撰稿人,他被誉为“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青年艺术家”……
11个月,140稿,300万字……
2018年11月,池浚受邀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的总撰稿、核心导演组成员,开展策划创意编排的文案工作,从逐个方阵推敲研究到实施方案确定,再到彩车设计、人员构成和点位布置、动作编排设计,确定服装道具及音视频配合相关工作,直至建立起一套指挥系统,进入多级下沉的动训模式。整整11个月来,池浚的工作贯穿始终。
“整个撰稿过程中,我们从创意脚本、实施方案、动作脚本到解说词初稿、修改、汇报完善,一共修改了140稿,一个脚本平均的字数是两万多字。一版算一本的话,我们在这11个月,集结起来有300万字的文字量。”池浚介绍,核心导演组进行方案策划、文案撰写、视频录制等工作共计378次,参会530次,是一场在方阵、彩车、视频、音乐等各部门、各工种之间旷日持久的“车轮大战”。
包括池浚在内的主创团队根据“自由、生动、欢愉、活泼”的总要求,既保证游行整体效果的呈现上“精精益求精”,又确保安全上“万万无一失”,精心打磨,反复修改,力求完美。
编导撰稿呈现65分钟的精彩
10月1日11时35分,盛大阅兵式之后,欢乐的群众游行登场,通过群众和彩车的组合,游行和广场的配合,视觉和听觉的融合,实现小方阵连成大画卷,小故事传递大道理,小场景展示大时代。每个方阵展现一个场景、讲述一段故事,点面结合、线性流动、有机贯通,在长安街上徐徐展开一幅流动的新中国发展、新时代奋进画卷。此时的池浚正在观礼台上,亲眼看见梦想变为现实,那一幕幕在他眼前呈现,每个环节、每个细节他都如此熟悉。
一曲《红旗颂》奏响,“致敬”方阵的21辆礼宾车徐徐驶来。“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无数先辈筑起了坚不可摧的血肉长城,铸就了坚强不屈的民族脊梁。”熟悉的解说词池浚能倒背如流,他坦言这个“致敬”方阵他就专门写过无数版方案,当老英雄们坐在长城形象的礼宾车上在面前经过时,池浚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池浚不仅是群众游行的创意脚本、实施方案的总撰稿,同时还是群众游行现场解说词的执笔。同以往“高大上”的语言风格相比,这次解说词更加“接地气”,用生动传神、简洁浪漫的语言特色来体现亲民感,营造全民同乐的氛围。“美好生活是什么?是环卫工人清扫的整洁环境,是快递小哥便捷的物流服务,是医生护士的悉心照料,是最美家庭的幸福相伴……美好生活从哪里来?中国人的回答是:从奋斗中来。”这些常见的人物被邀请到了国庆盛典上,伴着饱含感情的讲解,用真实的力量来打动观众。
池浚介绍,解说词不仅是为电视机前收看的观众服务,也是为天安门城楼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现场播讲的。自4月18日解说词撰写组成立,池浚作为执笔人,和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社等国内一流的笔杆子组员一起进行了大量的素材汇集,并反复斟酌撰写,经过“会诊式”修改,历时5个多月时间才真正定稿。池浚及其团队准确挖掘各方阵的亮点特色,在文字、画面和音乐的互相呼应、协调一致中,着重展现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营造沉浸式的体验感,形成整体的文学风格和美学范式。
多专多能高质高产的艺术家
就在国庆七天假期的最后一天,池浚接到文化和旅游部通知,今年再次受邀进驻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新年戏曲晚会”剧组,继续担任晚会编导。每逢12月底,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会集体出现在这台晚会的现场,与老艺术家和观众一道辞旧迎新。池浚已经连续数年担任这台国内最高规格晚会的演出总监及编导。
池浚不仅“多专”,而且“多产”。除了“新年戏曲晚会”担任演出总监及编导,他还是“我们的四十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晚会”文学组成员,中国文联“百花迎春”戏曲编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戏曲大会”题库专家、“梨园传奇”策划、“非常纪录”主讲嘉宾……
除了活跃在各种重大文艺活动的幕后,他的舞台作品也很高质高产。仅今年,由他担任编剧,已经上演或即将上演的剧目就超过10台之多,其中大多是国家艺术基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由他担任编剧的音乐剧《梅》,讲述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1949年从上海到北京投入新中国怀抱的一段故事,该剧正是由这次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总导演肖向荣担任导演,是他们二人多次合作后的再度携手,近期将搬上舞台。
池浚说:“让自己的爱好成为职业,能一直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是非常幸福的。”只是他的爱好很广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让其中一个变成了自己的工作,还有很多可以继续做爱好,永远不会让自己枯燥无聊。他认为博学和专攻是可以统一的,学问与情调是可以相融的,搞创作凭的是传承和理论的功底,搞研究得益于哲学和数学的思维。如今池浚在所从事的领域中扮演着各种角色,多专多能地做着更全面的工作。他的人生是通透的,他要求自己是一个立方体,每一面都可以代表自己的正面,没有一面是避风港。正如他的名字“浚”的含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传承传播温州文化不遗余力
2016年底,温州南戏博物馆里的一场富有创意的穿越剧《遇见》开启了池浚与温州文化的频繁对话。这次“遇见”是为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400年而酝酿的一场中西方文化的对话,《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大名剧的交织、时空的穿越、实景演出,给温州文化艺术界带来不小的震撼。
2018年,池浚担任央视《中国戏曲大会》“题库专家”,并参与策划编导工作。在他的努力推介下,永昆《张协状元·府第》《琵琶记·吃糠》选段,温州博物馆《秋胡戏妻》《张协状元》两件清代南戏石雕构件,瓯剧经典折子戏《酒楼杀场》《水牢》,温州越剧《荆钗记》等陆续亮相央视,让温州戏曲在全国观众面前大放异彩。2019年春节期间,池浚担任央视戏曲频道《梨园传奇》策划,以“寻觅梨园,发现传奇”为主题,邀请全国六大昆剧院团同台表演《牡丹亭·游园》片段,其中就有来自永嘉昆剧团的表演。他参与《温州戏曲口述史》的编撰,以身在北京之便,屡次登门拜访温籍戏曲史论家孙崇涛先生,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和记录。
今年他频繁出现在温州,带来多场风格迥异、精彩纷呈的艺术分享会、演讲会,有《梅兰芳的演唱艺术》《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追梦人生》《月是故乡明中秋分享会》及《时尚科技呈现传统文化》等。池浚与青年古筝演奏家陈叶蕙、青年女高音歌唱家李玮玮等合作,将解说和演唱相结合,以音乐的名义讲述文学的故事,以音律的方式品味戏曲和诗词的韵味,讲述执着真诚的人生故事……
“温州的底蕴、故乡的山水,融在我的血液里,虽久居北京,对家乡的牵挂却从未间断。我越发感觉到自己身上对家乡文化事业发展有一种难以推卸的责任,能以艺术回馈生我养我的家乡,我感到十分荣幸。”池浚由衷地说。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 伍秀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