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奇闻

赤壁古战场今在何方

    赤壁之战是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七八月间,发生在赤壁、乌林、江陵等地的一场著名战役。是役,孙(权)刘(备)联军大败北方劲敌曹操,不但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而且奠定了日后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article_img

     当时曹操有北方军队十五六万,加上荆州降兵七八万,号称八十万人军,占绝对优势,但曹军中北方士兵不习水战,而识水的荆州兵又军心不稳,是其弱点。公元208年,孙权的辅臣鲁肃向孙权建议与刘备联合,刘备用鲁肃计策,进驻鄂县的樊口o曹操将从江陵率军顺江东下,诸葛亮到柴桑去见孙权,共谋合力抗曹。
     孙权在鲁肃和周瑜的坚决支持下,发三万精兵,交周瑜前往樊口,准备破曹。周瑜进军,与曹操在赤壁相遇。当时曹操军中已有疫病,初战不利,暂驻江北。
    周瑜在南岸,部将黄盖说:“曹操将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首尾相接,可以用火烧o"于是用十艘蒙冲斗舰,装上干燥的芦荻和枯柴,浸透油,裹上帷幕,上面树起旌旗。船尾系上快船。先给曹操送信,假装投降。当时东南风急,黄盖以十艘斗舰置于最前面,到江中举帆,其余船只依次前进。离曹军二里多时,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行如箭,烧犀曹船,火势一直蔓延到岸上军营。周瑜等人又率轻锐部队从后杀来,曹军大败。曹操引兵从华容道逃走,道路泥泞,死伤很多。刘备、周瑜水陆并进,一直追到南郡。这时曹操军队又因饥饿和疫病,死了一大半,只得北归。 据说周瑜的妻子小乔不仅玉貌花容,而且才多识广,知军机,识兵法,是周郎的贤内助。
    赤壁大战前夕,曹操战船开抵赤壁。周瑜则屯兵三江口,双方兵马对峙,战争一触即发。周瑜虽同诸葛亮合计用火攻,可是连等几天没有东风,周瑜焦虑成疾,卧床不起。小乔猜透了夫君的病因,忙写密信差人送到前线,宽慰夫君。
    为大君献策分忧。周瑜展读,原是一诗:“胜利在望中,君何气懵懵?妾料诸葛亮,会借本南风。"周瑜大喜。立即起床去请鲁肃约会诸葛亮。于是就有了七星坛诸葛借风、甲子日火烧战船的著名战役。 赤壁是东汉末年曹操和孙权、刘备鏖战之地,赤壁之战孙刘在略上以少击众,战术上智取强敌,战争结局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影响深远,后代文人雅士常以赤壁为题,托物咏志,发思古之幽情,从唐代李白始,迄元朝吴师道止,仅唐、宋、金、元四代,有文章记载的咏史作者就有十四人之多,所作诗、词、曲、赋中,颇不乏名篇传世。虽然如此,对于赤壁古战场的地理位置究竟在哪里,诗人们似乎也不甚了然。 

article_img

     北宋苏东坡在黄州(今黄冈县)所作的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只是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对于黄冈城外之赤鼻矾,是否就是赤壁古战场,并没有明确说明。而“人道是”,所指之“人”,实际上就是唐代诗人杜牧,他的“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予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赤壁》绝句,就是视黄冈城外之赤鼻矾为古战场的。
     然而,赤鼻矶的地理位置既不在樊口上游,又不在大江之南,与史书所载不合,并非真正的古战场。可见,不是杜牧搞错了地方,定是文人借题发挥,因而以讹传讹,使大文豪苏东坡也坠入五里雾中。 
     那么,对于古战场赤壁的位置,近代的看法如何呢?同样是扑朔迷离的。且看高中语文第一册《赤壁之战》和第四册《念奴娇・赤壁怀占》的注释:“赤壁,地名,一般认为在现在湖北省嘉鱼县东北,长江南岸。’’可是有一种为课本服务的《中学语文教案》却别主一说日:“赤壁,课本解释为‘在现在湖北省嘉鱼县东北’,其实这种传统的说法不一定正碗。它的位置应该在蒲圻县西北的赤壁公社所在地o"两种说法,莫衷一是。有时在同一本书上,关于赤壁古战场的地理位置,也出现了互相矛盾的现象。 
     由于《三国志》的生动记载,加上《三国演义》的动人情节,亦壁之战早已 为我国乃至日本、朝鲜、韩国以及东南亚各国人民所熟知。但是,赤壁于今在 何地?长期以来是学术界感兴趣的问题。由于对文献记载理解不同,有如下 一些观点: 一说即今湖北蒲圻县西北赤壁山,北对洪湖县龙口乌林矶。唐李吉甫 《元和郡县志》中说:“赤壁山,在蒲圻县西八十里,一名石头关。北临大江, 其北岸即乌林,与赤壁相对,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操舟船败走处”。另有人认为,应在湖北黄冈县城西北江滨,一名赤鼻矶。山形截然如鼻, 而有赤色,故名。因为宋时苏东坡游此,作有前、后《赤壁赋》和《赤壁怀古‘ 念奴娇》一词,误以为赤壁之战在此处。 不过,今天大多数学者认为,赤壁之战的赤壁,应是《元和郡县志》所说 的赤壁。也就是位于今湖北蒲圻县西北三十六公里,长江南岸的赤壁山。
     隔江与乌林相望。赤壁山又名石头山。相传由于赤壁之战时,孙权刘备联军,在此用火攻,大破曹操战船,当时火光冲天,照得江岸崖壁一片彤红,“赤壁”由此得名。 由于蒲圻赤壁在我国军事史上十分重要,咏吟赤壁的诗句相当多。
    例如,大诗人李白就曾有(赤壁歌)一首:“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冲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o"晚唐诗人杜牧的《赤壁》更是人所共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或许两位诗人都曾亲临赤壁山。 其实,不管李白、杜牧是否到过赤壁,杜牧是否真的捡拾过“折戟”,今天在蒲圻赤壁之地确实常有铁制的兵器出土,如刀、剑、戟、箭镞等,累计数量竟逾千件之多。赤壁山、南屏山、金鸾山一带,往下深挖一米,往往也有这一类文物出土。而相反,在别的地方的所谓“赤壁”却极少这类古兵器出土,进一步佐证蒲圻赤壁应该是赤壁之战的赤壁。
      在赤壁矶头的石壁上,刻有各种文字、印记、诗赋和域像。仅镌刻“赤壁”二字的题榜即有四处之多,其中字体最大的“赤壁”题榜为楷书,字径达一点五厘米,气势雄健、遒劲苍古,相传系周瑜亲笔所题。南朝宋时诗人谢叠山乘船经此时,亦曾见石壁有这两字。据说赤壁之战大获全胜的周瑜,为纪念此次大战,挥毫题写“赤壁”二字于石岩。因为是巨手种笔,力盖千钧,字迹竞透过石岩到了另一边,以致在山后映出了反体的“赤壁”二字。历年涨水,即使洪峰漫天,这“赤壁”石刻却从不受淹。这个传说,确实神奇。 
     在今湖北黄冈县的西北角赤鲁山下,于大江之滨,也有一个赤壁,它是与蒲圻赤壁齐名的“东坡赤壁’’,又名黄州赤壁。《黄州府志》载:“岩石屹立如壁,其色赤,亦称赤壁”。黄州赤壁形态酷似一只赤色的鼻子伸人江面,所以又有“赤鼻矾”之称。 在江汉之间,共有五处赤壁,分别在蒲圻、武昌、汉阳、汉川、黄州(唐以后治所即今黄冈县)五地。其中,正如前文所述,蒲圻赤壁是“赤壁之战”的赤壁,这已为大多学者所赞同。为了区别于蒲圻的三国赤壁,早在清代,画家郭朝祚在此特意书写了“东坡赤壁”四个大字。 “东坡赤壁”因苏东坡而得名。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黄州, 任团练副使。因政治上的失落,自号“东坡居土”。他在黄州生活了四年零 三个月,多次游览赤鼻矶,有感而作,写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 《赤壁赋》,致使黄州赤壁一时名列“湖北五赤壁之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