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温州

新华社点赞温州这位72岁手艺人:匠心坚守非遗传承,巧手留住海岛记忆

近日,新华社刊发题为《匠心坚守非遗传承,巧手留住海岛记忆》的短视频,带我们一起走进洞头民间手工艺人柯位火,看看他是如何将平凡普通的木头打磨制作成实用的泥艋船。

article_img

温州洞头拥有丰富的滩涂资源,每当潮水退后,渔民们纷纷下滩涂抓蛤蜊、蛏子、跳跳鱼,“用脚驾舟”的“泥艋船”使渔民们在滩涂上快步疾行。2014年,洞头“泥艋船”被列入温州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滩涂自行车”是如何制作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民间手工艺人柯位火。

今年72岁的柯位火,是个泥艋船制作艺人,曾学过许多手艺,理过发,从事过家具生意。期间他也曾下滩涂劳作过,由于深知在滩涂上讨小海时行进的不易,在改行之后他便开始了对泥艋船制作技艺进行探索与挖掘。

在一条幽深的巷子里,记者看到了柯位火的工作室。说是工作室,其实就是一间与他住宅毗邻的老屋。屋子里,地上的木屑随处可见,到处堆满了木材,墙上、柜子里的空间也被工具挤占。柯位火就在这狭窄的房间里一直制作着泥艋船。

article_img

制作泥艋船时,木材的选择极为讲究。过松的木材容易渗水,会导致钉子腐烂,而太硬的木材又难以压制,所以必须软硬适中。同时,木材需要自然干燥一年,等木材里的水分完全蒸发了才可以使用。

“我们现在在做船中的大梁,要求木板要有一定的厚度,要用好的木头。坏的木头吃不消钉的力气,钉钉下去就会裂了,还得推平。”柯位火边做边跟记者说道。

大梁和扶手对于泥艋船来说好比掌舵手,它们不仅决定了泥艋船的大小,还掌控着泥艋船滑行的方向。因此,在制作时需要更加小心谨慎。

过程中,两侧木板的尺寸掌握也极为关键,柯位火需照着之前的木材样板,在新的木材上进行划线标记,之后拿电锯把木材切割出来。刚切完的木材不可直接使用,还需要通过电刨、手工刨进行抛光处理,最后再把木板放到木工台锯上一分为二。

待船四个侧边的木板全部切割、抛光结束后,就可以开始钻孔用钉子进行固定。为防止船只漏水,柯位火把每一颗钉子都反复锤击过,后期还会涂抹桐油灰,形成一层保护膜。

整合底板是最考验技艺的一部分。泥艋船的底板是弧形弯折的,在制作时需要一点一点慢慢地将其与框架钉合。这时候,木材选择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在柯位火的一番操作下,一艘严丝合缝的泥艋船终于制作完成了。

article_img

作为滩涂上特有的运输工具,泥艋船呈狭长形,前尖后宽,头部向上略翘,前后有隔板,前部留有空位,可放置捕获的小海鲜及干粮、雨具等,中间装有一个门形的把柄,使用的时候,双手要握紧把柄,控制把握滑行方向,一腿跪在泥艋的尾部或舱内,另一脚不停地向后蹬泥,就可以在滩涂上轻松地前行了。

article_img

如今,由于现代渔业的发展,许多渔民洗脚上岸,发展新兴养殖业,而会制作泥艋船的师傅也是少之又少。

“我做了三十几年的船,对这个小船很有感情,所以我一直做下去。”柯位火说道。

如柯位火一般,将传统技艺与民俗文化融合的匠人们,用他们长久的守望与坚持,做出突破性的努力。此刻他们不仅是谋生,更是在一种极富人文意义的层次上进行地不断创新。

除了用于海上作业,近些年,休闲运动会、旅游体验等都少不了泥艋船的影子。在这片美丽的海滨滩涂上,人们因泥艋而留下奔跑的身影,展露出灿烂的笑容。泥艋船向众人展现了洞头独具的魅力,让人们充分感受到海洋海岛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