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温州

有一种奋斗叫夫妻双双成院士!温籍院士郑晓静丈夫周又和当选中科院院士

温籍院士郑晓静与丈夫周又和,成为中国第20对院士伉俪。近日,2021年两院增选院士名单公布,兰州大学周又和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此前,周又和教授的温州籍妻子郑晓静在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article_img

与温州人敬仰的谷超豪、胡和生院士伉俪相仿,郑晓静、周又和也携手于同一研究领域,在科学长空,他们的名字互相辉映。在他们的情感世界里,不仅有爱还有融合一体的崇高理想。

两个很努力的青年成同班同学 郑晓静,温州乐清人,1975年在武汉高中毕业后,到湖北麻城当知青。1977年4月在农村入党,在农村参加高考,1978年3月被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录取。郑晓静填报的第一志愿是华中工学院的自动控制系。接到录取通知书发现被调剂到力学专业师资班。

周又和,1974年7月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当过大队加工厂的“技术工人”,做过生产队的会计,还当过高中民办教师。1976年,他当会计时,因为对数学的兴趣,一次在县城偶然买到一本西安交通大学编写的《高等数学》,开始自学,结果发现书上多处习题答案出错,他带着疑惑给教材编写组写信求助,最终得到回复,他的解答竟是正确的!这件事不仅让他极受鼓舞,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以至上大学后,他凡事不崇拜、不盲从,养成了独立思考、敢于挑战的科学精神。也因为这件事,周又和引起了当地教育部门注意,1977年6月,他当上了一名高中民办物理教师。

在恢复高考的1977年,周又和考上了华中工学院,也因为学校要加强力学师资培养,就在所报相近专业的优秀考生中挑选,他被调剂进入力学专业的师资班,和郑晓静成为同班同学,并同开启他们的“力学人生”。并且,他们连毕业论文都是同一个导师。

周又和本科毕业后,因学习成绩优秀,留校任助教。并且,他们双双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力学系硕士研究生。1984年硕士毕业后,郑晓静也被留在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任教。

名师邀请他们到兰大攻读博士学位

郑晓静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时,学校在全国范围内聘请了一批知名学者作为兼职导师,郑晓静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之一,被安排师从叶开沅教授。叶开沅教授,是著名力学科学家钱伟长院士的得意弟子,也是我国第一个力学专业的5位创办人之一。

1984年6月,郑晓静硕士毕业后被留在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任教,但叶开沅教授直接找到华中工学院院长请求让郑晓静去兰州大学跟随他攻读博士学位。但此时,华中科技大学已推荐郑晓静到美国读博士学位。郑晓静非常犹豫:一方面希望去美国留学,另一方面又觉得不能辜负了叶先生。最后,郑晓静选择离开母校和鱼米之乡,来到兰州大学。她说:“当时,我觉得自己离解决非线性板壳力学中的一个经典问题,只有一步之遥。”

1985年3月,郑晓静就来到兰州大学攻读固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在读期间,不仅给出了圆薄板受中心集中力作用的大挠度问题精确解答,还给出了以钱伟长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的近似解法的收敛性证明,以及相关遗留问题。

1986年,叶开沅又专门找到时任华中工学院力学系讲师的周又和,希望他来兰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周又和为叶开沅先生的这一举动所感动,于次年9月来到叶开沅先生门下就读博士生。叶开沅先生针对当时航空仪表弹性元器件研制为周又和选择了博士论文的研究主题。

article_img

1986年10月,周又和、郑晓静夫妇在黄山参加华东地区力学学术会议期间,与他们的导师叶开沅教授(中)的合影。(兰州大学官网)

1987年11月,钱伟长专程来兰州大学,主持了郑晓静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1988年,中国力学学会推荐郑晓静参评中国科协的首届“青年科技奖”。在给郑晓静的获奖评语称:“她的研究方向长期以来是非线性固体力学的重点,所得结果已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是五十年来该课题最完备的一项研究。”

“妇唱夫和”一起研究遏制沙漠化

郑晓静在实现了圆薄板大挠度问题精确求解方面的关键性突破后,又选择向新的科研领域挺进。郑晓静在兰大数学系的资料室里,查阅大量的资料,最后选定研究电磁固体力学。她说,那时,叶开沅教授已到加拿大讲学,她除了与丈夫兼同学、同事的周又和博士商量外,没有其他意见和建议可供参考。当时在这个研究方向上,只有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两个美国工程院院士团队做了部分工作,但他们的理论预测结果与实验差距较大。

郑晓静就与周又和一起推进该领域的研究,并于1992年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的资助。郑晓静与周又和在这个领域的一系列实质性进展,得到学术界的认可,电磁固体力学也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指南中的方向之一。康纳尔大学的两位美国工程院院士还主动专程来兰州大学访问交流,邀请郑晓静、周又和参加他们的专题研讨会并作大会报告等。郑晓静、周又和完成的“电磁材料结构多场耦合非线性力学的理论研究” 成果获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97年前后,郑晓静又进行科研方向的第三次选择,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西部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了她的关注,她开始研究沙尘暴及定量预测遏制沙漠扩展等重大环境课题。她说,作为一名学者,特别是一名成熟的学者,科学研究的动力不仅仅是好奇心和解决问题后的惊喜感,更重要的是解决关键问题的责任感。这种关键问题应该是“顶天立地”——既是学科前沿的重要科学问题,又是国家特别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风沙环境力学就是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结合点。

article_img

周又和教授正在演示沙粒带电现象,右上角为郑晓静教授。  (兰州大学官网)

2019年,周又和、郑晓静、黄宁完成的“风沙运动的多场耦合特性及规律的力学研究”成果荣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师德标兵”育高徒“晓静姐”讲话接地气

郑晓静、周又和除了潜心科研外,还在教书育人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周又和曾获得“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培养的7名学生获全国“优博”等荣誉。

郑晓静在2017年5月至2019年2月曾先后担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党委书记。郑晓静被同事亲切地称为“晓静姐”。

她曾面对学生,坦诚分享自己“3次科研选择、横跨3个领域”的人生历程。从武汉高中毕业,上山下乡,以知青身份参加高考,念完硕士后放弃上海的工作机会,远赴兰州,扎根西北,一干就是30年……唯一不变的,是她每次的人生选择都与国家需要、人民需求紧密相连。

她的讲话很接地气:“上了大学,要学会自主的生活,并逐步走向自立。大家都肩负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期望,他们没达到的目标,都希望在你们身上延续,所以他们喜欢给你们当参谋。不过,现在大家总算离他们远一点了,应该自己做一把主了,该学会自己拿主意了。别像橡皮泥一样,任人捏来捏去。要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多和人交往,多去体验,犯点小错误别太纠结,摔跟头并不要紧,因为摔下去爬起来的过程中,你会感受很多。”

“最后是要学会负责任。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就要和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所区别,要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上。大学生将来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和引领者,所以要会负责任,敢负责任,负好责任。大学生要为自己的将来负责任,为家庭负责任,为学校负责任,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平等、公正、民主和前进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