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温州

古村守护人林作坡:唤醒传统文化基因,让泰顺文化“出圈”

一辆小车、一部相机、一个旧背包,这是林作坡穿行在泰顺山水乡间的简单“行头”。这个在外人看来执着得有点傻的老师,20年来,聚焦泰顺东垟村,用业余时间走遍全县的村庄,甚至走出温州,寻访人、物,实地考证,广泛搜集泰顺文史地情资料,成了一本行走的研究泰顺古村落农耕文化的“教科书”。

开辟“听风扶柳林作坡”微信公众号,写泰顺文化科普文章,编纂《时光倒影里的千年古村落——东垟》《舌尖上的泰顺》《江南秘境巨贾泰商》等专著,无偿送给有关机构和热心读者。在他的笔下,泰顺商贸、农业、生产生活、独特的乡土建筑、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资料翔实,脉络清晰,叙述深入浅出。林作坡希望,通过他的努力和坚持,能让更多的人遇见东垟村,唤醒失落在这寂寥古村中的文化基因,让泰顺文化“出圈”。   

收藏装满一个仓库

“这么好的文化就这样消逝太可惜了”

林作坡是地道的泰顺筱村东垟人,从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他选择回乡从事教育事业,除了教书育人,20年来他还默默坚持着做一件事——立志于发掘整理、研究传播泰顺优秀传统文化。

十几平方米的家中书房堆满了各类文史资料。话不多的他,聊起泰顺文化,确是打开了话匣子。泰顺木偶剧团的戏剧本文字资料、1965年剧团流动人口购粮证,旧时的地契房契……泛黄的纸上,记录的是各家族的陈年往事,留下的是历史积淀的痕迹。

article_img

林作坡收集的1965年剧团的流动人口购粮证 陈怡/摄

“别看这些东西破破烂烂的,但仔细研究,会窥探到很多有意思的文化,像这寻常的地契文书,从中不仅能研究明清土地制度看出财富多寡,还能从契书中的信息记录中研究俗字、俚语,以及古时地方的行政区域划分。”

古廊桥、古老的宗祠、独有的古民居、斑驳的书院……千百年来,东垟村内文教兴盛,这片土地上的耕读生活,走出的人物先贤,形成的民俗风情中都深藏着乡民们的生存智慧。越是走遍泰顺的山山水水,了解泰顺文化,林作坡心里不免越发着急:“这些年,文化底蕴深厚的东垟村藏在深闺人不识,甚至连筱村外的泰顺本地人也鲜少有人知道。”

很多人认为,保护与传承文化,那是政府的事,但看着坍塌的古民居墙壁,褪色的木梁雕刻,悄然消失的乡村自然和文化生态,林作坡隐隐忧心,“其实我不是因为喜欢才开始干的,刚开始只是觉得不忍心,这么好的文化就这样消逝太可惜了。”生于斯长于斯,心里的责任感诱惑着林作坡的脚步。

幸运的是家人对他的想法很支持,林作坡还遇到了一位益友——同样对东垟村文化关心的普通村民林孟成老先生,凭借着林老先生对东垟村的了解和儿时记忆,俩人搜寻线索,挖掘古村落文化遗存,搜集整理地情文化资料,开启了漫长的古村文化守护之旅。

article_img

林作坡收集的御赐“闹龙金匾”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窗梁木雕、石碑牌匾、先贤名士的生平传记、教育训导、诗词字画、民间小曲、民间传说故事等,以口述历史、图文等方式进行记录。随着不断地自学研究,他自己也成了一本行走的研究泰顺古村落农耕文化的“教科书”。 

做泰顺文化“侦探”

用脚步去丈量,跟时间去赛跑 

乾隆年间皇榜真迹、科举考试的答卷、玉溪书院馆藏的学生作业本……大量耕读传家遗迹,数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诗文手稿、名人字画等,散落珍藏在古村后裔手中。

岁月沧桑,史海茫茫,靠着笨拙的方法,走村入户去搜集地情文史资料,用脚步去丈量,跟时间去赛跑,这些年,林作坡不停地为保护古村文化而奔波,采访中他讲述了一个无奈的遗憾:“去年我辗转听闻村里某户人家有我寻找的文史资料,去了之后那户人家说我来得太晚了,了解情况的家中长辈前一年已过世,而且那些资料都烧掉了。”

article_img

釆访当年地下党工作,林作坡和90岁地下党员林正好合照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录挖掘的过程中总是困难重重。为找“线索”,力求整理资料的准确,林作坡学做文化“侦探”,翻查大量文献资料,根据族谱,家传等文字记录里的蛛丝马迹,利用周末及节假日,不断走访实地印证和推翻,但大多数的跋山涉水常是无功而返,谈及那些行进途中的酸甜苦辣,林作坡只是莞尔一笑:“有收获都值得。”而大多数时间林作坡会和村民闲聊寻线索,听说谁家有好东西,就带着礼品上门拜访,吃闭门羹是常态,林作坡说:“被拒绝了没关系,多去几次,坚持五六年,和村民交心,他们被打动就会将家里祖传的宝贝借我们研究记录,有的还会主动提供线索。”

article_img

林作坡走村入户搜集泰顺地情文史资料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交流中,林作坡说得最多的一个词便是“文化传承”,乡土文化如何广而告之如何留存,文字是最好的途径。通过多年的资料收集和积累,近些年,林作坡试着把自己研究整理的泰顺地情文化成果编写成书。

article_img

林作坡写作出版《舌尖上的泰顺》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走遍了泰顺的角落旮旯,坚持还原最本土的“泰菜”制作工艺,挖掘背后的人文故事,用六年写出的《舌尖上的泰顺》;用十年时间,挖掘泰顺商帮文化,编纂《江南秘境巨贾泰商》, 这些图文并茂、内容详实的专著,不仅自己写作还包揽拍摄,采风过程中的艰辛可想而知。林作坡说,“除了时间上的困难,还有经济上的压力,拍摄设备、外出采风开支,书籍出版制作费用……20年来光收集的文化素材影印资料就花了10万余元。无数次想放弃,又无数次拿起笔,在困难的时候,不少有情怀的乡贤,给予我鼓励支持。”

让古村文化有效输出

激活乡村共富“文旅融合”新动力

林作坡的书大多免费赠送给热爱地方文化的各界人士,他说:“本来就是为了传播泰顺文化,没有盈利的打算。”像《舌尖上的泰顺》一出版就大受欢迎,不仅有很多在外的泰顺游子参考书籍开起地道家乡味饭店,赚得盆满钵满,还有不少国外高校研究中国文化的专家教授,千里迢迢辗转找来交流中国文化方面的学术研究,这是林作坡没有想到的。

article_img

林作坡向游客解说古村文化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每一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挖掘整理古村落里的智慧、哲学,有效输出泰顺文化,出书是一方面,文旅融合是另一个有效途径。这两年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林作坡还当起了东垟村志愿讲解员,巧夺天工的高浮雕、镂空雕花,古民居风水布局及美轮美奂的卵石地铺,令人惊叹的古人智慧和精湛技艺在他的娓娓道来中变得鲜活生动。

article_img

林作坡向游客解说古村文化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直以来,泰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资源、人文优势,挖掘和继承这些地方特色,并将‘文旅融合’作为泰顺经济发展新动力,功莫大焉。” 林作坡说。修复文化生态是个费钱的事儿,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传统村落财政支持,林作坡抓住时机,自费邀请拍摄团队,积极整理申报材料,成功使东垟村在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如今700多万元古村维护奖励经费已经到账,当前东垟村道路、古民居的修缮正在进行中。

翻新后的“古村落”如何延续历史文脉,传承文化基因,如何更好地兼顾保护与发展,林作坡也有自己的打算。有了基础的提升,还要有文化的内涵,东垟村保留着较好的古时生产产业,仓楼、账房、曲窑,各种生活场景都有,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底蕴和最真实的生活烟火气。接下来林作坡打算自己筹资,先打造一个东垟村旅游集散中心,不同于一般的旅游集散点,内设汉服、书画、茶艺、木偶戏等各类泰顺文化的展示,预计年底就能初具雏形。然后利用不同功能的古名居空间,打造十大展馆,如木雕展馆、鹅卵石地铺展馆、书院科举文化展馆、契约文化展馆、红粬产业展馆、婚嫁文化展馆等,依托乡土文化、输出乡土好文化、乡间好手艺、乡居慢生活,吸引各地游客来“读史”, 感受泰顺文化。

虽然古村守护之旅道阻且长,但林作坡说他会一直走下去。

来源:温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