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国内

东西问 | 陈晓霞:孔庙与儒学,影响东西文明几何?


       (东西问)陈晓霞:孔庙与儒学,影响东西文明几何?


       中新社北京9月26日电 题:孔庙与儒学,影响东西文明几何?


       作者 陈晓霞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article_img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遍及海内外的孔子庙是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建筑,所传承的儒家思想对所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rticle_img
资料图:某小学,学生经过校园里的孔子雕塑。王东明 摄


       中国孔子庙及其传承的儒家思想


       世界上第一座孔子庙诞生在孔子故乡曲阜阙里。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孔子去世后,故居就改为其祭祀庙宇。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十月,刘邦专程来孔子庙以太牢祭祀孔子,首开帝王祭祀孔子先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国家指导思想,孔子被奉祀在国立学校内。此后,各朝代不断扩建孔子庙,到清代时,中国有国子监、府学、州学、县学、厅学、乡学等各级学校孔子庙1740多所,成为分布最广的国家祀典庙宇。


       孔子庙建筑形制渗透和体现了“礼制”“中庸”“大同”“天人合一”等儒家思想。孔子认为社会平衡于一定的等级秩序,社会和谐有序,需用礼仪制度约束人们的行为。孔子庙建筑形制中,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的掩映相称、庙前两侧的下马碑、从祀者严格的等次排位、大量的礼器祭器陈列、大成殿建筑的不同规格等,充分体现了“礼制”思想;德配天地坊与道冠古今坊的对称、礼门和义路等的对称等,充分体现了“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不偏、庸不易的中庸之道和“天下大同”的思想。儒家主张“天人合一”,追求“人——建筑——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孔子庙恰当运用了传统的庭院组合和环境烘托手法,成为表达哲理、启迪智慧的重要载体,使人置身于孔庙中触景生情,感悟“圣人”的思想境界。


       中国孔子庙绝大部分都建造在城内,一般都位于城市东南角、东部或者东北角,而且绝大多数文庙都是位于南门内东侧或东门内北侧。布局有前庙后学式、左庙右学式、右庙左学式和庙学分离式四种形式。一般是大成门前、大成殿殿庭、崇圣祠三进庭院。奉祀孔子的文庙列入国家祀典,主祀人物和陪祀人物全国统一。

article_img
资料图:南京孔子庙内举行成人礼。中新社发 谷昌旺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亚洲国家的孔子庙及其传承的儒家思想


       从汉代开始孔子庙走出国门,传播范围主要是在朝鲜半岛和越南。朝鲜半岛在小林兽王二年(372年)六月“立太学,教子弟”,仿照中国设立庙学合一的最高学府太学,1398年汉城建立孔庙(成均馆),在新罗圣德王十六年(717年),将孔子和弟子像置于太学,孔子思想随之传入朝鲜半岛,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据统计,朝鲜半岛历史上有362个礼制性孔庙。朝鲜孔子庙少数建造在城内,多数建造在城外山坡上。


       越南学校孔子庙一般建造在城内,有的也建造在城外。据越南《大越史记全书》卷3记载,李朝神武二年(1070年)在国都“修文庙,塑孔子、周公及四配像,画七十二贤像,四时享祀”,建造了独立后第一所孔子庙。1076年,李朝皇帝在河内建国子监、建文庙,祭孔。孔子庙输入后,很快推广到全国各地,据统计,越南历史上孔子庙达160多所。


       隋唐时期,孔子庙传向日本。西汉和东汉时期,儒家经典《论语》传至日本,影响深远。日本在大宝元年(701年)开始祭祀孔子,并将祭孔列入国家祀典,仿唐朝礼制,以天皇名义致祭,由大学头、大学助、博士分任三献。江户时期,德川幕府把儒学奉为圣教,所立学校内广设孔子庙,据统计日本历史上曾有100多所孔子庙。在统治者大力提倡下,日本形成了人人学习儒学的社会风气。日本《令集解》卷15记载,《学令》明确规定“凡大学、国学每年春秋二仲之月上丁释奠于先圣孔宣父”。日本藩校孔子庙有的建造在城内,但更多的是建造在城外。


       从15世纪初,随着郑和几次下西洋及中国放开海禁,南方民众赴东南亚谋生,孔子庙等建筑开始传向更多东南亚国家,孔子的思想被带到了所在国,对当地文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1899年,印度尼西亚的华人在华文学校供奉孔子,印尼孔教会在全国各地设有一百多个分会,建造了祭祀孔子的建筑100多座。1819年马来西亚槟城创建了马六甲三保庙书院,之后在各大城市几乎都有孔教会组织,设有孔圣堂等奉祀孔子的建筑。新加坡于1914年成立了实得力孔教会,宣扬与振兴孔夫子之教育道德文化,赞成万国和洽太平,扶助格致各种学问及善举。

article_img
资料图:孔子研究院内的展览。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欧美国家的孔子庙及其传播的儒家思想


       16世纪孔子庙传向欧美国家。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最早将中国思想和儒家文化介绍到欧洲。百科全书派领袖霍尔巴赫(1723-1789)推崇孔子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重农学派领袖魁奈(1694-1774)推崇儒家重农的主张,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8)认为中国的政治、哲学、道德、科学完美无缺,“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这真是大不幸”,主张法国也应当用儒家之道治国。19世纪英国传教士理雅各在华多年,他用二十多年时间将《四书》《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译成英文。他认为“孔子是古代著作事迹的保存者,中国黄金时代箴言的诠注者、解释者……以最好的和最崇高的身份代表着人类最美的理想”。英国由肯特公爵建造了欧洲第一座也是唯一的一座孔子庙。


       上世纪90年代初,德国在科隆附近一中国城竖起一尊孔子铜像。19世纪末期德国传教士花之安认为儒家思想中一些伦理观念是可以与“耶稣道理同条共贯的”,因此将仁、义、礼、智、信等伦理观念与基督教义相结合进行说教。从19世纪开始,孔子庙传向美国。1883年来华的美国传教士李佳白推崇儒家思想是教民之本,“孔教为颠扑不破之道,合之古今中外而皆宜”。1965年孔庙建成在加利福尼亚州首府萨克拉门托,20世纪70年代以来,孔子像先后被竖立在纽约、洛杉矶、檀香山等地,1982年旧金山首次发起孔子诞辰纪念活动,此后每年孔子诞辰都举行盛大的祭孔大典,吸引了众多华人和美国政要参加。


       德国传教士卫礼贤(1873——1930)将孔子思想与西方思想比较后认为,孔子思想具有许多优越性,他在孔教大学开学讲经会上所作的题为“孔教可致大同”演讲中说“凡所谓经济学说、社会学说,皆不如孔教。西国只知爱国,国之下缺家,国之上缺天下,非孔教无以弥补之”,“今后惟孔教中和之道可致大同,以其无各宗教门户主奴之见,而又能时措咸宜,任环境之变迁,而教义日见光大。”美国传教士卫三畏在《中国总论》中写道:“孔子的著作同希腊和罗马哲人的训言相比,它的总旨趣是良好的,在应用到它所处的社会和它优越的实用性质,则超出了西方哲人。”


       法国当年制定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也引用孔子的格言作为自由的道德界限:“自由是属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之事的权利,其原则为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限则在下述格言之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据杨焕英《孔子思想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一书记载,1945年,美国国务卿斯退丁纽斯在广播中说:“处理今后之世界和平当以上次为之印鉴,其唯一办法,发扬人类道德,灌输仁人的道德精神,然道德必以中国孔子道德为目标。”不仅历史上许多国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当代很多国家也把儒家文明精神融入到自身国家发展中。孔子庙作为儒学传播的重要载体,对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文明的发展和西方思想家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儒学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1988年,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集会,有学者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到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孔子留给后代的智慧,有助于解决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它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完)


       作者简介:

article_img


       陈晓霞,现任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为多所院校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儒学发展史、文化产业发展、青少年教育研究,尤长于儒家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研究。

【编辑:姜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