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德国

巩固德法关系 拉舍特与马克龙更兼容?

【欧洲时报网】继肖尔茨之后,9月8日,德国联盟党总理候选人拉舍特前往巴黎。此行也是为了在竞选活动的白热化阶段展现国际能力的信号。

德新社报道,8日傍晚,德国联盟党总理候选人、现任北威州州长拉舍特在德国大使馆阳光普照的屋顶对记者表示:“这是一次非常好的、非常友好的谈话。”而这正是肖尔茨周一晚出现在镜头前的地方。随行代表团成员透露,拉舍特与马克龙的会谈进行了约70分钟。两位政治家相处融洽。拉舍特还与法国总理卡斯泰以及法国经济财政部长勒梅尔进行了交谈。

article_img

图为拉舍特发表讲话。(图片来源:新华社)

以另一重身份携款而来

德国《世界报》网站报道,拉舍特此次访问法国,竞选并非主要动机,而是为了外政事务。双方的话题涉及地区安全、反恐、阿富汗、地中海移民、波兰、共同防务项目。

官方上,拉舍特访问法国的官方身份极其冗长:“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法文化事务合作协议全权大使”。拉舍特过去几年经常以此身份到访法国,其竞选对手肖尔茨也同样负责相关事务。

因此,拉舍特携款而来。德国将向法国捐助50万欧元,用于修复被大火损毁的巴黎圣母院。尽管这笔钱“仅够修复几扇窗户”,但具有重要的象征作用。

加强反恐合作

在会见法国总统马克龙之前,拉舍特首先参观了巴黎巴塔克兰剧院,并在纪念碑前为2015年11月13日恐袭事件中的90名遇难者献上了一朵白玫瑰。

拉舍特表示,整个欧洲都对法国这一天的遭遇感同身受。“那是对我们生活方式、我们欧洲生活方式的攻击。”欧洲必须共同捍卫这一点。袭击的肇事者居住在布鲁塞尔,穿越德国并最终在法国巴黎实施袭击。“这清楚地表明:我们只能以欧洲的方式共同打击这种国际恐怖主义。”他说,“我们欧洲人需要更多地打击恐怖主义。”

拉舍特一直致力于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斗争中加强法德合作。他在与马克龙会晤后表示,法国遭受的恐怖主义表明,需要一个欧洲解决方案,“德国和法国可以发起一项欧洲新倡议”。

加强欧洲的外交和国防政策主权

针对阿富汗事件,拉舍特还呼吁加强欧洲的外交和国防政策主权。“作为欧洲人,我们也必须能够在美国无法采取行动的情况下采取行动。那只会从小型任务开始,但欧洲必须在这方面做好准备。”为此,必须启动一项由多数决定的共同欧盟外交政策。在装备士兵时,必须计划联合军备项目,以提高效率并节省资源。“德国和法国在这方面可以成为欧洲的引擎。”

拉舍特透露,马克龙没有对德国未来军事参与欧洲防务计划表达任何具体期望。“但我们必须准备好为欧洲的防务政策做贡献。”拉舍特提到了德国国防军在非洲国家马里的部署,原则上这是愿意更多参与的标志。

“法德关系也很重要”

拉舍特还与马克龙谈论了德国联邦议院选举以及随后的组阁谈判,这会为马克龙的法国欧盟理事会主席计划提供一个“机会之窗”。

在北威州州议会中,拉舍特的巴黎之行激起了社民党和绿党反对派的愤怒,因为与此同时,预算审议正在全体会议上进行。当被问及为什么不留下参加州议会时,拉舍特在与马克龙会面后表示,“这是一次重要的、计划已久的旅行。我相信人们明白,法德关系也很重要。”

此次会晤是拉舍特自2018年以来与马克龙的第九次会面,但也是自拉舍特被提名为总理候选人以来的首次会晤。此前,作为德法文化关系的全权代表,拉舍特经常去巴黎,最近一次见马克龙是一年前在爱丽舍宫。马克龙邀请他参加2020年7月14日法国国庆节活动。

谁与马克龙更兼容?

目前,法国正在密切关注德国的竞选活动。德国的热门总理候选人也希望证明,自己与德国最亲密的伙伴法国有良好的接触。目前,拉舍特和其所在的联盟党在民调中落后于肖尔茨和社民党。

拉舍特和肖尔茨对巴黎而言并非陌生人。两人都比默克尔更加强调欧洲层面的合作。法国《快报》曾刊文称,“拉舍特或肖尔茨,谁才是最与马克龙兼容的?”拉舍特曾在今夏一次采访中,将自己表述为“默克尔-马克龙”混合体。

拉舍特称,自己具有德国总理的冷静和法国总统的激情。激情?拉舍特解释到,他来自莱茵地区,对一名亚琛人而言,巴黎比柏林更近。

事实上,法国人认为拉舍特是一名莱茵人,是一名与新教徒默克尔相比,更加传统的政治家,如同德国前总理科尔和阿登纳。

法国《观点报》引用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IFRI)专家莫里斯(Paul Morice)观点表示,“拉舍特是像科尔一样的保守派,非常重视德法合作。”

更为左倾的《快报》认为,拉舍特是比默克尔更有野心的欧洲政治家。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6月的采访时,拉舍特对深化欧盟改革的用词,令人联想到马克龙。“马克龙,拉舍特钦佩的人。”报道如是说。

截至两名德国总理竞选者到访法国时,法国都未对德国大选怀有真正兴趣,这也许与两人都是亲欧者以及都支持维护发展德法关系有关。巴黎更关心的是,谁是联合执政的伙伴。拉舍特在其巴黎之行向外释放的信号是,他才是外政和安全话题上更值得信赖的伙伴。

(编辑:顾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