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温州

福州有三坊七巷,温州为何独爱三十六坊七十二巷?

article_img

福州城区的“三坊七巷”,被誉为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经常有朋友问三十六坊君,福州有“三坊七巷”,那温州为何是“三十六坊、七十二巷”?这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渊源?

article_img

为何是三十六坊?古时温州只有三十六坊吗?

何为温州三十六坊

“三十六坊月,一般今夜圆。”

说起温州三十六坊,不少人脑海中会浮现北宋绍圣年间,温州知州杨蟠笔下的这句名句。当年,杨蟠整顿温州市容,将古城定为“三十六坊”后,看着“水如棋局分街陌”、“一片繁华海上头”的温州城,油然而生这句感慨。

杨蟠为何要重新规划三十六坊呢?这要从古代温州城市格局的变迁开始讲。

article_img

百里坊老照片

中国古代城市的管理制度,汉唐时期实行的是封闭式的城市“坊市制”,坊是居民小区,市是商业区,坊市各有门,每日晨昏开关。到了夜晚宵禁,市禁止商业活动,坊也不允许百姓外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坊与市的界限日益模糊。特别是到了宋代,城市商业繁荣,人口激增。正如杨蟠诗中的“过时灯火后,箫鼓正喧阗”,当时温州古城的永宁桥附近已出现了夜市,酒楼歌馆、店铺林立,坊、市门自然形同虚设。

北宋前期,各地方州府级城市逐渐推行厢坊制,温州作为宋代一个重要的商业城市也是如此。学者研究认为,北宋温州分设左、右厢,形成厢-界-街市、坊巷的城市管理结构。

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3),《祥符图经》中就记载:温州有坊五十七。

article_img

但是,繁荣的城市和人口的激增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新问题。原来的坊巷格局混乱,人们在桥梁堤岸边建房,河道也被侵占堵塞。北宋初嘉佑三年(1058),温州城区一场大火,就烧毁民居“万四千间”,死者五十人。

绍圣三年(1095),知州杨蟠将原有坊巷进行重新改造、整治,定为三十六坊,“排置均齐,架缔坚密”。方正整齐的街区布局犹如棋盘,山峦、河流、民居和谐统一。到了南宋时期,学者、官员戴栩在《重建三十六坊记》中写到,杨蟠确定的三十六坊在此后百年时间中未做变动。

article_img

为何是三十六坊

为何杨蟠会将温州的坊巷数量定为“三十六坊”,而不是三十坊或者其他数字呢?

杨蟠不但是位官员,也是当时一位有名的诗人,与著名大文豪苏东坡是好友,他的诗作和人品还曾受到欧阳修、王安石等名家的赏识。作为一位学者型官员,他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将“三十六”这个数字灵活运用在温州古城中。

“三十六”和“七十二”两个数字,向来受到古人的偏爱,并赋予特殊而丰富的含义,得到大量的应用,如: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史记.索隐》引《汉官仪》曰:“天子法驾三十六乘”;

article_img

电影《孔子》剧照

《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身通六艺者有七十二人;

article_img

此外,还有三十六计、西域三十六国,以及黄帝七十二战而后斩蚩尤、孙悟空有七十二变,《列仙传》的神仙总数也是七十二位等等,不胜枚举。

古人还喜欢把“三十六”和“七十二”放在一起,如:

article_img

道家所尊奉的洞天福地,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

《水许传》中的一百单八条好汉,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

甚至在形容山峰秀丽壮美时,古人也喜欢将山峰凑成这两个数字,如武夷山的三十六峰,黄山、衡山、嵩山的七十二峰……

article_img

其实,三十六、七十二都与古人的法天思想有密切关系,两个数字都与古代天文学有关。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研究员秦建明在《三十六与七十二》一文中认为,三十六是一个天文常数,古代天文学家将“地中”视为三十六度,北极“去地三十六度,则天之正高”。因此,秦始皇分天下三十六郡,含义便是以都城为天极,以三十六郡为环绕天极的中心区域,以天地之威构建神秘和敬畏感。从此后的汉文帝派遣周亚夫带领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到王莽封三十六侯,都有表示其为“天兵”、“天命”之意,以示天人合一。

七十二则是天文学上内规的度数,北天极七十二度范围内,是古人眼中天空最神圣的区域紫微垣,代表天的枢纽。闻一多先生也曾写过一篇名为《七十二》的文章,对古人喜欢用七十二之数进行研究。他认为七十二是由古代五行思想演化出来的一种术语。

总之,三十六与七十二,被视为一种“特殊的辅佐与屏藩象征”。因此,杨蟠所定的三十六坊,也与郭璞根据天人合一思想,规划“九山斗城”理念相吻合。

温州只有三十六坊吗

杨蟠规划三十六坊之后不久,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三十六坊的数字不断有所增加,但人们仍习惯俗称其为三十六坊。

article_img

南宋温州漆器享誉全国

南宋初年,元丰九先生之一的许景衡就有诗云:“可怜三十六坊月,还照先生旧倚阑。”

淳熙十二年(1185)沈枢知温州,曾经更建城区三十六坊,但仍延续杨蟠的旧日格局;

绍定二年(1229),史宜之任温州知州,续增四坊,“观其博栋竦楹,翼以楗础,飞榱延檩,被之藻彤,阡周陌匝”,更加繁华。

article_img

明代实行隅厢制,温州府城内划分为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城墙之外还有城南、广化、集云、望京四个厢。坊不再是政区名称,而纯粹成为街名或巷名。仅明弘治《温州府志》中记载,弘治年间温州城区的坊门就有一百多个。

article_img

华盖山向东望,左下角是东城墙,山下是护城河

到了清代,街坊均改称街巷。

可见,三十六是一个虚指的数字,背后是古人对这座城市的美好寓意。而杨蟠规划的三十六坊,成为后人眼中温州城市坊巷之源。虽然距今近千年、几经变迁,“三十六坊”成为温州古城坊巷文化的一个标志。

article_img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