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体育

“相约北京”系列冬季体育测试活动冰球比赛举行


       “相约北京”系列冬季体育测试活动冰球比赛在五棵松体育中心举行


       90分钟倒计时脚本精确到秒


       4月1日至5日,“相约北京”系列冬季体育测试活动冰球比赛在五棵松体育中心举行。按照比赛日程,4月1日是训练日,从4月2日起,五棵松体育中心进入正式竞赛日。昨日,该场馆安排了3场测试活动的冰球比赛。记者昨日进馆了解相关测试内容进展。


       测试1


       冰面、更衣室都将接受测试


       昨日,五棵松体育中心最晚一场测试活动的冰球比赛要从晚上九点多开始。“我们今天又要熬夜了。”五棵松体育中心场馆运行团队主任陈双说。


       目前,在场馆内服务测试活动的场馆团队共有34个业务领域,测试活动期间有600多人。陈双告诉记者,场馆团队就是一个工作大家庭,全靠各业务经理带队。


       “我们每天到很晚,讨论很多事情,团队在磨合,流程和方案也都在磨合。我们这几天挺紧张的,就是要在测试活动中不断试错改错。”陈双说。


       场地测试是这次测试活动的重要内容。据冰球项目和残奥冰球项目竞赛主任段菊芳介绍,场馆邀请了一名曾3次参加冬奥会的外籍制冰师协助制冰。目前,参赛队伍对五棵松体育中心的冰面赞不绝口。


       同时,“更衣室”也要测试。五棵松体育中心将4间更衣室改为6间冬奥标准更衣室。更衣室内将配备更衣柜、按摩室、教练室、磨刀室和备餐区等,每个更衣室里,还建有储物间、卫生间和淋浴间。


       “运动队对更衣室非常重视。”段菊芳介绍,目前在场馆中设置了4套永久更衣室,分配给每个队伍固定使用。训练馆设置了6套更衣室。因为训练馆的6套更衣室距离比赛冰面相对较远,所以在竞赛馆还另外设置了两套赛时更衣室。在比赛期间,队伍会从训练馆转移到竞赛馆,使用这两套赛时更衣室。


       测试2


       临赛前倒计时脚本具体到秒


       五棵松体育中心将进行女子冰球的测试,参赛的四支队伍主要是北京地区和长期在北京地区集训的队伍。参赛运动员共96人,随队官员35人。


       据段菊芳介绍,在竞赛组织工作方面,整个团队共67人。其中,冬奥组委全职人员5人,还有短期人员6人。另外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招募了负责每支队伍和组委会联络的人员。


       “还有一个特殊人群——雪童,他们负责清扫赛时冰面积雪,这次比赛从北京地区招募了具有较高冰球运动水平的人员。除了上述人员,还有36名志愿者辅助竞赛组织工作。”段菊芳说。


       此外,团队做了倒计时的测试。段菊芳介绍,临赛前做90分钟倒计时,包括体育展示、颁奖、技术、物流等业务口充分配合,撰写了具体到每一秒的倒计时脚本,前期也按照这个脚本进行了多次演练,保证在既定时间能准时开球。


       测试3


       与国家体育馆“场地转运”无缝衔接


       场馆团队还为高水平冰球比赛中较为特殊的环节安排了测试内容。首先是清雪服务测试,在高水平比赛中,每一节会有3次暂停,竞赛组织团队安排了雪童清雪服务,需要在70秒内把冰面的积雪清理干净。


       场地转运也是此次测试活动中五棵松体育中心团队的一项重要测试内容。


       在冬奥会时,冰球项目在五棵松体育中心和国家体育馆两个场馆比赛。赛时,球队需要在两个场馆间转移。转移涉及人(运动员和裁判)和护具。到了决赛阶段,浇冰车司机还可能在两个场馆间进行转运。


       “转运在奥运会期间次数非常多,在测试活动期间,涉及5支队伍、3次转运。所有的转运都需要无缝衔接,这就要交通、物流、体育等业务口紧密配合。”段菊芳说。


       此外,在高水平冰球比赛中,防护玻璃容易被运动员击碎。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要在短时间进行更换。这也是此次的测试内容。


       测试4


       颁奖环节将体现中国文化、冰球文化相结合


       在场馆内,将进行一些与比赛相关的内容测试,如打成加时、罚任意球,还有体育展示的测试。


       在倒计时90分钟的脚本里,如何将体育展示的内容,包括音乐播放、队伍介绍、赛事中裁判判罚等及时通过体育展示的声音展示给观众,也是这几天场馆团队测试演练的重要环节。


       颁奖在冰球比赛中是比较特殊的环节。五棵松体育中心未来的赛事颁奖是金、银、铜三支队伍都要参加,是所有项目中参加颁奖人数最多的。


       “昨天我们计算了一下,在冰面上穿梭参与颁奖的人数近110人。”五棵松体育中心相关团队负责人介绍,如何在测试活动中把赛时颁奖仪式通过标准流程展示出来,并体现中国文化、冰球文化相结合的特点,是他们的重要工作。


       ■ 关注


       接待千名观众 场馆迎“压力测试”


       昨日16时40分,一场冰球竞赛按照赛程在五棵松体育中心举行。作为本次冰上项目的一场测试活动,这场比赛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场接待观众的比赛。场馆运行团队将测试场馆和赛事组织方面“接待观众”的能力。


       1000人从同一个门入场


       昨日16时许,1000名观众集中从五棵松体育中心的西8号门进入场馆,他们将观看北京青少一队和北京青少二队的冰球竞赛。入场观众有的手持纸质票,有的使用手机中的电子票。他们通过安检、检票,再进行防疫检查。


       “馆内18000个座位,为什么1000名观众入场就称为压力测试?”五棵松体育中心场馆运行团队主任陈双介绍,让观众集中从一个门进,测试承受能力,包括安检、扫码等。观众入场要扫健康宝、行程码,扫完后测温,然后进入场馆。同时,还准备了电子票,它如何兑换,也有实地布置。


       场馆内观众席按一定比例进行“隔离”,所有的观众票都不连号,隔离座席被贴上封条。陈双介绍,观众席分为3个区域,上座率分别为30%、50%、75%。


       从疏导到安检全流程演练


       五棵松体育中心场馆运行团队服务副主任石威告诉记者,这场“压力测试”从观众抵达、外围疏导、疫情防控的测温扫码,到票检、安检、进入场馆,要对全流程进行实战演练。


       场馆团队在观众首层设有服务引导,可提供信息咨询、失物招领、轮椅借用等服务,工作人员还将引导观众到指定区域和座位观赛。


       此外,为了模拟赛时情况,场馆团队还提供赛间服务,在场馆内设置了售卖点和特许经营商店。


       “散场后还要将观众疏散,考虑到赛时的疏散规模较大,这次也是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一个区域,局部的几个门,测试疏散流线、人流量的峰会、整体时长等。最后就是赛后对个别突发事件的处置。”石威说。


       模拟票务纠纷设置突发情景


       带观众的测试给测试活动引入了更多流程。票务、交通、突发事件的应对成了测试的关键环节。


       “这次分纸质票和电子票。电子票又分为两种情景,一是扫码直接入场,二是通过二维码去售票亭换纸质票入场。”石威告诉记者,团队还将模拟票务纠纷、假票等情景,因为这些情况有可能在赛时遇到。


       在交通方面,石威表示,交通涉及外围和属地的交通组织的协调,要和属地联动测试内外交通衔接。


       “最后还有突发事件的演练。”石威说,应对方面,首层有观众医疗站,比赛期间,座席上还有巡视的医疗队,可以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进行紧急处置。同时,也对接了定点医院,在这方面有一整套的流程。


       石威表示,整个测试对标奥运标准,通过演练查找问题,确保正式比赛时圆满完成筹办任务。


       实时监控馆内人员体温


       昨日,为保证测试活动全过程的严格防疫,场馆使用了袖珍的可穿戴“智能体温计”,实时监控馆内所有人员的体温情况。


       该款智能体温计是目前全球最小、最精准的可穿戴式连续智能测温设备,具有高精度、低功耗、尺寸小、易佩戴等优势。据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机研究院研究员李鑫介绍,与传统体温检测方式相比,可穿戴式体温计测温精度更高,可达0.05℃;功耗更低,单次充电可供连续测温10天以上;尺寸更小,芯片传感器仅沙粒大小;更易佩戴,将其粘在创可贴纸上贴于人体即可。


       这款智能体温计可以实时监控每一位工作人员的体温状态,超过37.3℃就会自动报警。“我们要求场馆内每一位工作人员每天佩戴6小时以上。”五棵松体育中心场馆运行团队医疗副主任尹金淑说,各业务领域的经理负责监控,场馆运行团队每天查看佩戴率。


       ■ 亮点


       智能机器人、云转播等现身五棵松体育中心


       昨日,“相约北京”冰上测试活动继续举行,五棵松体育中心在此次测试活动中承担女子冰球项目的比赛。同时,该场馆还落地了多项“科技冬奥”的应用。


       本次“相约北京”冰上项目测试活动中,五棵松体育中心作为赛事场馆之一,将科技项目和各领域工作对接融合高效办公,如媒体运行领域的云转播、远程新闻发布厅、无人混合采访;智能机器人;体育竞赛的子弹时间、自由视角等,充分为增加冬奥观众的视觉呈现、提高工作人员办公效率、高能展现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赋能助力。


       智能机器人


       智能机器人柔性强、部署速度快,采用“激光+视觉”自助避障导航策略,提前确定机器人的行走区域和主题路线后,智能机器人可在场馆内自由行驶。


       目前,这款机器人已经在五棵松体育中心工作。在测试活动中将主要用于体育馆办公区“点到点”搬运功能,如文件材料、办公用品以及相关物品的搬运,冰球装备辅助搬运等。


       据了解,五棵松体育中心的冬奥测赛主场馆与训练场馆间距约为150-200米,冰球运动员装备重量大,搬运过程较为费力,通过该款智能机器人跟随功能可实现辅助搬运,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子弹时间


       北京冬奥组委和五棵松体育中心邀请相关技术团队参与到本次“相约北京”冰上项目测试活动中。本次测试活动将测试下一代超高清视频编码技术H.266、子弹时间和超高清8K VR直播解决方案。


       H.266超高清编码技术基于领先的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可实现高性能在线编码,输出内容为4K分辨率,帧率50帧/秒。该技术进一步优化了压缩算法,在同等画质情况下,比传统编码技术节省大约75%的带宽。


       同时使用了相关企业提供的5G多媒体融合设备,结合中国联通优质5G网络的大带宽上行传输能力,可以使专业的超高清广播级内容通过无线网络回传到云端,可在云端进行快速云编辑和云导播后将内容输出。


       子弹时间是一种使用在电影、电视广告或电脑游戏中的摄影技术模拟变速的特效,例如强化的慢镜头、时间静止等效果,将精彩瞬间定格,可让观众多角度立体观看精彩时刻或片段。


       在此次测试活动中,五棵松体育中心采用的子弹时间技术,是一个由数十台相机组成的相机阵列,可以对拍摄主体进行120度-150度的多方位拍摄,再利用5G多媒体融合设备进行预处理后传输。同时依托5G网络,将码流上传到云端进行图像处理,然后将视频回传至拍摄场地。观众可在现场电视或电脑上,实时观看精彩瞬间。


       此外,比赛现场电视上还将展示二维码,观众可以扫描二维码进行互动,零距离享受真实的比赛场景。


       自由视角


       测试活动中,五棵松体育中心还将在比赛场地周边自由部署一组摄像机,同步拍摄不同角度的运动视频,观众可以选择最佳视角欣赏比赛,这就是由相关企业联合中科院自动化所研发提供的“自由视角”技术。


       该技术还可实现“凝固时间”“运动轨迹跟踪展示”“运动数据可视化”等特效功能,为观众提供更精彩的观赛体验。


       据了解,该技术还支持运动员和教练员多角度回顾训练细节,科学提升训练成绩;还能支持现场和非现场的观众通过手机等终端设备,自由选择比赛精彩时刻的观看视角,主动参与比赛互动。


       云转播


       云转播技术是对传统转播模式的变革和创新。


       通过云的能力,把转播拆解成前端信号采集、云端信号传输、导播制作三个环节,改变了转播工作方式,实现了转播设备云端化和人员服务远程化,提供低成本、专业级超高清视频转播服务的业务平台。


       该平台利用联通5G和智能云网能力,把转播现场的多路超高清视频信号通过5G或固网传输到云端,在云端实现多路信号的导播切换、图文制作等,再通过5G或固网,把输出信号传输到电视台或互联网视频平台,利用云平台实现轻资产的超高清视频的转播服务。


       云转播的主要资源部署在云上,节目制作人员无需到现场,可以直接在远程制作中心通过云端和现场互动,实现云端节目导播切换、配图文台标等加工制作,生成的最终节目内容通过网络传输到媒体机构进行后期深加工播出,一方面大大减少现场的人员需求,有益于疫情防控,另一方面降低现场系统部署的难度,灵活部署摄像机采集设备。


       另外,云转播方式的所有信号都编码为IP视频流上云,可以复制多份提供给多个云导播台,同时进行制作,实现同一场赛事的多版制作。


       远程无人混合采访


       远程无人混合采访包含赛事现场混采区(运动员端)、云转播平台和远端记者三个部分。


       这一区域设在比赛场地旁的一个指定区域。区别于传统赛后混采区多个媒体的聚集采访,这种采访方式完全将记者和运动员隔离,在现场只提供视频采集设备和视频展示屏幕,运动员只需通过系统接受远程记者的访问。


       远程无人混合采访基于云转播系统,利用5G网络的高速率、低延时、多并发的特点,保证采访实时传输,同时提供高品质的音视频素材。


       据了解,远程无人混合采访是基于云转播系统为服务冬奥而衍生出的新场景,目前系统已完成演示环境的搭建,系统功能已经得到验证。


       远程新闻发布厅


       远程新闻发布厅是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又一种新闻采集传播创新模式。它将记者与被采访对象隔离,可使双方“隔空”对话,完成赛事新闻发布会的任务。


       本次“相约北京”冰上项目测试活动中,五棵松体育中心通过远程新闻发布厅可实现无人新闻发布。记者通过远程新闻发布厅系统接入新闻发布厅与运动员互动交流,同时通过云转播技术将相关的采访同步在云端存储、制作、分发。


       这种方式既保障了运动员的防疫需要,同时也比传统方式更加便捷,对于新闻采访来说时效更高,采访结束相关内容即可发布。


       新京报记者 吴为

【编辑:朱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