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法国

新闻“全欧了”:被法国立法禁止的口音歧视,到底有多严重?

【欧洲时报网】当中国网民为“东北味儿”和“台湾腔”谁更魔性争论不休之时,“口音”问题也被法国网民搬上了国民议会的台面。

新法案将口音歧视与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同

综合法国24小时电视台(France24)、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事情的起因是上个月,法国左翼议员梅朗雄(Jean-Luc Mélenchon)在面对一位来自法国地方电视台、带有南方口音的女记者提问时,他表示听不懂并向其他记者说:“有人可以用法语问我问题吗?这样更容易理解……”

这一幕的视频随后被社交媒体用户疯狂转发引发了约3000万法国公民的抵制,这些民众数量几乎达到了法国6700万人口的一半。

11月26日,法国国民议会(即议会下院)以98对3的压倒性票数通过了一项新法案——禁止嘲笑他人口音。该法案规定,口音歧视与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对残疾人歧视一样,都是可被起诉的违法行为。歧视他人口音的人面临的最高刑罚为3年监禁和4.5万欧元罚款。

article_img

11月11日的凯旋门街景。(图片来源:中新社)

BBC在报道中介绍了法国口音产生的原因。法国的地方口音一直被自认为高人一等的巴黎人鄙视,被歧视的口音主要是南方口音,其中最显著的差别是把单词末尾不发音的“e”发音。

在法国科西嘉岛、法国东部(受德语影响),布列塔尼以及法国北部,也都有地方口音。在法国的许多农村地区,老年人保留口音,但在年轻人中则很少听到。还有一种显而易见的口音,这种口音在移民中很常见,特点是硬辅音和语速较快。

报道称,法国没有英国般的口音多样性。法国大革命后的中央集权者竭力压制地方语言,如欧西坦语和布列塔尼语,然后压制从这些语言中出现的口音。学校是“整合”口音的第一个“工厂”,其次是大众媒体。

口音歧视曾是法总理职业生涯“绊脚石”

对于任何在国家行政部门、广播电视或学术界,甚至是电话销售行业寻求晋升的人来说,带有南方口音意味着遇到了“职场天花板”。

article_img

让·卡斯泰。(图片来源:新华社)

法国《世界报》称,总理让·卡斯泰(Jean Castex)开口说话时就经常被讽刺为“有点像橄榄球”,甚至被搞笑节目模仿——而这只是因为他来自橄榄球运动非常流行的西南部。

来自法国南部城市佩皮尼昂的议员厄泽(Christophe Euzet)是“禁止口音歧视法案”的发起人。他告诉BBC,有口音的人常被当作乡巴佬,其发言也难以让人信服——“在法国政坛,无法想象一个操着南方口音或任何地方口音的人在纪念日发表评论或谈论中东政治!”

厄泽称,卡斯泰花了不少时间才让民众接受“他是一个严肃的总理”,与高高在上的“巴黎腔政客”相比,卡斯泰树立了政治家接地气、紧密联系民众的例子。

相关电影创下票房奇迹反映社会问题严重

口音歧视不仅影响法国人的职场生活。最新民调显示,法国有1/4的人曾因为口音遭到嘲笑,其中不少人认为这是“痛苦的回忆”。

这样的社会问题同样成为法国影视艺术创作的生活基础。2008年,法国喜剧片《欢迎来北方》以极低的制作成本,一举打破著名二战喜剧片《虎口脱险》所保持了42年的票房冠军纪录,创造了在法国国内超过2000万观影人次的佳绩。而这部影片,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法国口音及地域问题的故事。

article_img

《欢迎来北方》海报。(图片来源:豆瓣)

影片的主角邮政局员工菲利普意外地被调到了法国极北的小城贝尔格(Bergues)担任局长,这让他瞬间生无可恋。

因为在南方人眼里,那里气候寒冷恶劣,人民粗俗不堪,说话还带着难懂的Ch‘ti口音,是堪比地狱的地方。

影片将这些偏见,戏剧性的安插在夸张的喜剧情节中。一心不想去北方的菲利普在高速公路上磨磨蹭蹭,结果因为行驶过慢而被交警拦下。当得知,他是因为要去北方感到沮丧才开得这么慢时,交警同情的连罚单都不给他开了。

article_img

电影剧情。(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打破偏见最好的办法就是亲身体验。赴任后,菲利普发现自己的新下属们和当地居民都很热情好客,自己也很快交到了新朋友。这次意外为他打开了一扇窗,让他有机会去发现这些文化差异的可爱之处。

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仅在于票房奇迹,它还获得了2008年欧洲电影奖及2009年法国恺撒奖提名。在上映两年后,意大利人受其启发按照一样的情节套路,以北方人的视角拍摄了一部《欢迎来南方》。十年后,该片导演丹尼·伯恩自导自演了《欢迎来到北方2》,再次受到欢迎。

article_img

《欢迎来南方》海报。(图片来源:IMDB)

可见口音、地域偏见是人类文明进步一直所要面对的问题。只有放下刻板印象、交流理解、求同存异,才能够看清世界最真实、最美丽的样子。

(编辑:李璟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