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温州

以非遗之巧 塑东瓯之美

article_img
叶立辉《美丽的东瓯》(蛋画)
article_img
张红姬《老门台》(瓯塑)
article_img
林媞《孤屿媚中川,空水共澄鲜》(瓯绣)

昨天上午(11月25日),由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温州博物馆、温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联合承办的“东瓯景致非遗韵”——2020年温州非遗主题展览在温州博物馆开展,展期至12月15日。

温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古“东瓯国”之都地、中国山水诗和南戏的发祥地,素有“百工之乡”的美誉。秀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千年积淀的文化遗产,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底蕴深厚的历史人文,共同书就了绚烂的瓯文化诗篇,也激发了能工巧匠无限的创作激情,比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锦云创作的瓯塑作品《楠溪秋枫》、省级非遗传承人陈顺德创作的石雕作品《温州童谣十二月令》、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余华创作的细纹刻纸作品《温州名胜》……温州的青山秀水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尖变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作品,勾勒出温州绚丽多彩的景致,也诉说着工艺大师们浓浓的乡情。

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璀璨多姿,目前共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4项,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45项,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59项,其中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类项目门类繁多,传承历史悠久,地域特色彰显,木活字印刷、木拱桥营造技艺、细纹刻纸等项目名闻海内外。

此次东瓯景致非遗韵展出季桂芳、周锦云、陈余华、陈顺德等我市60多位非遗传承人、工艺大师的作品共120余件,作品工艺涵盖瓯塑、瓯绣、细纹刻纸、石雕、黄杨木雕、玻璃银光刻等24项独具温州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既是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温州自然风光的一次艺术呈现。民间艺术家们以其巧手匠心,给这座城市的山水以别样的韵味和表达,用非遗的精湛技艺,充分展现了温州旖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百工之乡的独特魅力。

展览从“鹿城春满”“雁楠奇秀”“瓯越风物”三个章节进行归纳展示,生动描绘东瓯古镇的独特风采。

鹿城因“郭璞建城,白鹿衔花过”的优美典故而得名。“鹿城春满”章节展示瓯越文化的历史脉络,温州“倚江、负山、通水”的“山水斗城”格局,“东庙、南市、西居、北埠、中子城”的历史功能区划和明清以来所形成的街巷风貌。代表性展品有质朴的瓯塑《老门台》,耸立的石雕《钟楼》,静谧的瓯绣《飞霞观》,独具风格的细纹刻纸《温州十二月令》,瓯塑《江心孤屿》瓯绣《玲珑双塔》与滔滔瓯江相映成趣,如诗如画的铜雕《白鹿城》成为温州人的乡情所系。

温州风光之最,莫过于天下奇秀雁荡山和悠然宁静的楠溪江。“雁楠奇秀”章节展示雁荡山的奇峰怪石、古洞石室、飞瀑流泉与楠溪江的水美、岩奇、瀑多、村古、林秀。发绣《雁荡山》、瓯绣《楠江晨捕》、瓯塑《楠溪秋枫》、黄杨木雕《雁荡灵峰》……一件件匠心独具的作品,用不同的技艺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带我们领略远山叠峦,仿佛泛舟于悠悠三百里楠溪江,远眺绵绵青山,近看郁郁滩林,游鱼细石,历历在目。

千年积淀,风韵独具。“瓯越风物”章节展示温州的开放包容,各种文化的碰撞融合,独特多元的瓯越风土人情。展品黄杨木雕《闹元宵之游龙档》、渔民画《冬至做鸡母馃》等表现的元宵、冬至等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在岁月的长河中流传至今,成为瓯越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表达了温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向往。

千年风华,熠熠生辉。天工开物,非遗薪传。

来源:温州日报瓯网 陈伟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