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温州

伯温楼研讨会引出历史趣事 北宋名相富弼后裔和刘基是姻亲

article_img

温州网讯 前不久,一场以《寻历史渊源,促文化共赢》为主题的“走进伯温楼·刘基富弼文化”研讨会在仙岩街道穗丰村伯温楼举行。这场由瓯海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文成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瓯海区仙岩街道党工委主办,温州市伯温楼旅游有限公司、文成县富弼研究会协办的研讨会,向公众展示了伯温楼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挖掘出了刘伯温和富弼两个不同朝代的历史名人与温州的“交集”。而今,这样的“交集”为温州文旅增添了又一份厚重。

伯温楼和仙岩刘姓来历

伯温楼始建于2016年,由仙岩街道穗丰村的刘伯温后裔捐资4000多万人民币、比照黄鹤楼而建,2019年落成。这是一幢外五层内九层结构的临水阁楼,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建筑实用面积5600平方米。而今,楼内设有刘基弘道馆、艺术文化馆、民俗展览馆、瓷器陈列馆、村史博物馆、历史文物馆等多个展馆,多方位展示“刘基文化”。

众所周知,刘伯温故里在文成南田,仙岩街道穗丰村又是怎么出现刘氏后裔的?刘基后裔、温州市刘基研究会副会长刘日泽介绍,据《刘氏家谱》记载,刘基三世孙即刘基次子刘璟的第二个儿子,为避燕王灭族之祸,于癸未年(公元1403年)冬天,携夫人徐氏从文成南田迁徙到了穗丰,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刘氏后人在穗丰,勤俭起家,和睦相处,生生不息,历代都涌现了许多名人贤士。

新中国成立之前,温州至瑞安70里岸路及水路,交通极为不便,仅靠几只木造大航船在塘河内用桨划绳拔来回载客,始发温州大南门城下,沿海河南下,途经帆游是一个关隘,过了帆游便是穗丰。其时穗丰是70里塘河驿站之一,专为南北客商及过往行人、公差、官吏等提供茶水、饮食,是歌脚休息的好去处。当时的穗丰山园较多,又是远近闻名的渔村,还有良田千亩,村民以农耕为主的同时,以渔业作为副业。穗丰有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天然环境,刘基后裔选择在此避祸安居就在情理之中了。伯温楼负责人刘德龙说,今天,全村刘氏有915户,4000余人。穗丰又是一个侨乡,村民陆续出国侨居超千人,大多落户法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西欧国家,部分侨商还成为侨领,一直以来,他们抱着拳举赤子之心,为祖国家乡公益事业捐资出力。建伯温楼,大部分捐资就来自刘氏侨民。

北宋名相富弼

“祖籍”原来在温州

翻看历史,我们知道富弼是北宋名相,范仲淹曾夸他是“辅佐帝王之才”。他曾出使辽国,拒绝割地要求,以增加岁币为条件,据理力争;他曾与范仲淹等共同推行庆历新政;曾救助数十万灾民而留下历史佳话。富弼生、死于洛阳,成名于洛阳,他的祖先和后裔是怎么“跑”到温州来的?文成富弼研究会副会长陈胜华说,据《富氏家谱》记载,唐朝末年,时任工部郎中、松州刺史太常卿富氏的先祖富韬,为避黄巢之乱而隐居文成南田,成为南田的始开拓者。黄巢攻陷长安后,富韬在僻居一隅的南田辟馆讲学,培养人才。富韬的儿子到河南做官,过了几代生下了富弼。富弼孙富直清、富直亮一代,又迁回南田繁衍生息。

2008年,富弼墓葬在洛阳发现。温州的富氏代表曾两次赶到洛阳寻找富弼后裔而无果。2009年,富氏后人又赶到洛阳,将从先祖富弼墓中挖掘出来的“遗物” ——一抔黄土接回浙江文成。当时《温州日报》《新民晚报》都以《北宋名相“魂”归文成》为题作了报道。

值得一提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富弼有书法作品《温柑贴》,更将他与温州拉近了距离。温柑是温州的特产,为历代朝廷贡品。宋代时永嘉的南仙垟(瓯海的三垟湿地)盛产柑桔,不仅当时成为贡品,直至今天,这里也是中国柑桔之乡。此外,我市文史研究员林伟昭据有关记载考证,富弼之孙富直柔曾向皇帝推荐永嘉的娄寅亮,娄寅亮系今瓯海郭溪街道塘下人。以上二点都成为一段历史佳话,都说明富弼与温州关系紧密。

刘伯温是大明军师,富弼是北宋的宰相,他们隔朝隔代,一个出生南田,一个出生洛阳,他们又是如何有了奇妙联系的呢?

刘基与富弼后裔

三代姻亲

温州地方文化研究者、富氏后人富晓春介绍:历代以来,在刘基庙春秋二祭宴席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即富弼后裔未到一概不准入席,富家来人均被尊为“客上宾”,并请上“舅爷桌”。据有关文献记载:刘基与富弼后裔有着三代的姻亲关系,即刘基的母亲、夫人、儿媳皆为富姓,刘基不仅是富弼后裔的外甥,且还是其女婿和姻翁。刘基次子刘璟《跋富氏宗谱》中也有考证曰:“南田富氏,皆韩公自出”,此“韩公”就是指富弼。

据悉,刘富两姓在旧时的八九两都(今文成西坑南田),称得上是大户人家。八都浯溪(今为梧溪)则为富姓。富弼后裔虽遭元末兵燹有所衰落,但仍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九都武阳的刘家远祖可上溯北宋名将刘延庆,作为将门之后的曾祖濠做过宋翰林掌书位高禄厚,祖父庭槐曾是元太学上舍才高八斗。在当时来说,刘基父如晦先生与富弼后裔结为秦晋之好,刘、富两家联姻,可谓门当户对。据考证,刘基的母亲富老太太为富弼后裔第七世凯之女,生三子,刘基为次。富老太太卒后,曾被追封为永嘉郡夫人。

富老太太进刘家后,连生了两胎都没成活。民间传说,刘基临盆时,家中来了一白鹤真仙,教刘家在产房门口挂一妇人布裙,孩子落地,以金簪刺额,终于保住了性命。时任遂昌教谕的刘父常年不在家,养家育子的重担就落在了富老太太身上。好在富老太太聪慧贤淑,深谙文墨,对刘基管教甚严,从小就教他背诵《国风》。直到现在,在刘、富族人中还流传着有关刘基“嗜书如命、《国风》拜年”的故事。传说,有一年正月,富老太太在挈盒里装好素面等年货,让刘基到外婆家拜年,刘基因背《国风》入痴,竟把手头看的《国风》也当作年货送到了外婆家。

刘基对母亲十分孝敬。早在刘基幼年时,富老太太就将娘家远房侄女介绍给刘基。就在刘基中进士那年,23岁的刘基与富弼后裔第八世孟谦女结为夫妇。据说富氏夫人为人贤淑,端庄大方,与刘基相濡以沫,甚得富老太太的喜欢。传说刘基的儿子后来又娶了富弼后裔之女为妻,此后甚至有“蝉联七代”之说。虽然,“蝉联七代”已经难以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从此以后刘家与富弼后裔就有了结“亲上亲”的习俗,并成为一种风气在民间沿袭下来。刘基的孙辈在为富弼后裔应高公撰的墓铭中,也有“余属世姻”之说,并写下了《浯溪八咏》《为富澄川题葡萄园》等诗作。一直到了现在,如果刘富两姓哪家儿女结成了亲,还不免要扯上一句:“刘富两家是老亲哩!”

瓯海区社科联主席王玮康说,文成和瓯海两地各具特色、各有所长,文化上的“山海协作”,具有互补性和借鉴性。这次的学术研讨会,就一个主题两地学者开展交流探讨,不但联上了“血亲”的缘,也接上了两地的文化血脉,对进一步挖掘地域文化、让文化自信落地生根具有重要的意义。

来源:温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