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温州

中雁蓝夹缬:父子守望 重焕生机

article_img
陈松尧在家中演示蓝夹缬技艺。
article_img
陈献武的后院,抬头就能看到中雁玉甄峰。
article_img
陈松尧保存的传统蓝夹缬。

 

温州日报记者 翁卿仑 文/摄

乐清白石镇中雁村,位于面积广阔的钟前湖上方,紧挨着中雁玉甄峰景区,湖光山色,景色宜人。

今年以来,我市各大景区推广“非遗在景区,百工进百村“系列活动,在中雁村,陈松尧陈献武父子俩的蓝夹缬传统技艺,是名副其实的”非遗在景区“。近日,记者前往中雁造访了陈氏父子。

蓝夹缬技艺,是温州的地方传统印染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夹缬起于秦汉,盛于唐宋,唐明皇曾将其作为国礼馈赠给各国遣唐使。至元、明,夹缬向单蓝色转化,最后仅在浙南地区保存下来,以温州为中心,向台州、丽水等部分接壤地区辐射。

“蓝夹缬“,顾名思义,蓝,指的是植物靛青板蓝根;夹,是布匹染色过程中使用的夹板,即花版雕刻;缬,指的是有花纹的丝织品。

在改革开放以前,温州地区形成的染布格局中,乐清地区主要生产植物染料,瑞安地区主要生产雕刻花版,苍南宜山一带,则是丝织品的主要产地。

深藏深山 蓝夹缬被再度挖掘

在整个温州,如今熟练掌握蓝夹缬这门传统技艺的人可谓少之又少,其中,陈松尧是蓝夹缬省级非遗传承人,陈献武是市级非遗传承人。在中雁村陈献武的家中,布置有蓝夹缬展区,其中的产品,大到传统的土布蓝夹缬,小到应用蓝夹缬传统工艺制作的透明丝巾,蓝夹缬织品小镜框,手提袋等。

在陈献武的记忆中,父亲大半辈子做蓝夹缬,因为手艺精湛,生意最好的那些年,家里有十几口大染缸,周边四面八方的人带着自己织就的土布上门给父亲印染。但是随着国内织布工业不断发展,蓝夹缬不再是温州一带人们婚嫁必备的生活用品,人们喜欢上了“洋布“。因此,陈家的蓝夹缬工坊,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期,就慢慢停止生产了。

21世纪初,乐清市文物部门在中雁走访时,在陈松尧家的老房子里,发现了一整套保留完整的蓝夹缬生产工具,于是鼓励陈松尧再度恢复蓝夹缬工艺。从小对蓝夹缬饱含感情的陈献武,此时也回到了老家,专心恢复蓝夹缬传统技艺。

随着绿色环保、非遗国粹这些观念不断深入人心,来中雁寻访蓝夹缬艺人的专家学者及爱好者也不断增多。近年,甚至有不少欧美学者造访中雁村探究蓝夹缬技艺。

如今,陈松尧已是78岁高龄的老人,在中雁村那座与他年龄相仿的老房子里,演示那些蓝夹缬传统工艺的工具时,依然充满力量。

近年,陈献武则真的将蓝夹缬传统技艺传播到了更广的地方。随着“非遗在景区“的深入,雁荡山景区、中雁景区、黄檀硐古村的民宿里,都有了他的产品及蓝夹缬非遗体验点。与中雁临近的黄檀硐古村,在过去就是著名的靛青生产村落,村里有半数家庭从事植物染料生产。

严守工序

在传统中寻求创新

陈松尧是中雁村陈氏蓝夹缬家庭作坊的第四代传人,近年,陈献武的儿子也开始逐渐熟练掌握技艺。

但是在过去几年里,陈献武依然遇到了不少难题。

蓝夹缬传统工艺,包含了三道重要工序。首先是植物染料的生产和配对;其次是传统花版雕刻;最后,才是蓝夹缬的印染工艺。

为了保证植物染料板蓝根的品质,6年前,陈献武开始自己在村中大面积种植板蓝根。在染料制作过程中,需要搭配少量的砺灰。在传统的手艺人看来,板蓝根和砺灰,都是消炎解毒的好药材,但是曾经用于传统建筑材料的砺灰,也已经渐渐淡出生活。通过多方打听寻找,陈献武终于在鹿城藤桥找到了当地唯一一个还在生产砺灰的作坊。

“染缸的配料,都是我们家祖传的秘方,经过口口相传。一年四季,气温不同,对靛青色度的影响也不同。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布料的染色。”陈献武介绍。

如今,我们可以在陈献武的地下室里看到两个高度达1.7米的大染缸,染缸下方还有用柴火加温的设施,那是防止冬天低温染料冰冻而设置的。走近染缸,空气中充满了板蓝根淡淡的药香。

陈献武所使用的花版,来自瑞安高楼的夹缬花版雕刻技艺省级传承人黄其良。

近年,陈献武的创新主要在蓝夹缬印染的材料上。过去,蓝夹缬主要应用于人们自己织就的土布,近年,陈献武去了杭州、苏州等地,寻找材料纯正的棉布、羊绒、丝绸面料等作为蓝夹缬的印染织品。

在他的精湛技艺下,近乎透明的丝巾上,也有了线条分明的清晰蓝夹缬图案。

陈献武介绍,如今使用蓝夹缬的群体又开始变多了,从前几年的茶楼到近几年的民宿,还有旅游纪念品。这是一个令他颇为欣喜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