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温州

扇画境奇:袖里乾坤大 咫尺万里遥

article_img
宋人团扇 《出水芙蓉》。
article_img
?叶玉昶 泼彩扇画《森林之春》。
article_img
叶玉昶 泼彩扇画《雨后展翅》。
article_img
宋人扇画《白头丛竹图》。
article_img
宋人扇画。
article_img
梁楷《秋柳双鸦图》。
article_img
宋人扇画《云关雪栈图》。
article_img
袁纲平扇画《湘水之神》。
article_img
 
article_img
潘天寿扇画《清晨》。

近日,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达——《中国绘画十二讲》第六讲“扇画境奇——袖里乾坤大,咫尺万里遥” 在温州南怀瑾书院开讲。

扇子,曾是我们日常生活最为常见的实用品之一,也是承载中华文明数千年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在本期讲坛中,温州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袁纲平从扇的历史、材料、工艺的演变到扇画的题材、技法、创新等诸多方面介绍了扇子从仪仗、生活用品到艺术品的数千年演变,在展现扇画“方寸之间,尽显千古风流”的无穷魅力的同时,也以扇文化为线索,带领学员们领略我国数千年文明的璀璨光辉,进行了一次传统文化的生动普及。

商报记者 李显 丽娟

 

一把扇子,传承千年风流

我国的扇子可追溯到三皇五帝之时,《黄帝内传》就记载过“五明扇”:舜帝为广开视听,以求贤人,作五明扇。周武王作翣,翣,就是一种大扇子。到了汉代,类似的扇子叫障翳,一般以羽、苇、竹编成,有招风、蔽日、障尘的功能。这种扇子,其实就是唐画家阎立本《步辇图》里,唐太宗背后两个宫女各拿一把羽毛作的那种长扇,也叫掌扇,在很多古装的影视剧里都可以看到。

所以说扇子最早是用羽毛做的,主要出现在帝王的仪仗里。后来到了民间,变成了短柄扇,草做的、竹做的、芦苇做的,各种材料都用起来了。我们现存最早的一把扇子,是战国时期的产物,竹编的,外形像把菜刀,有着2000年以上的历史。与掌扇不同,短柄扇在古代又有障面之用,故又名“便面”,它也是古人社交中的一种工具,古人碰到不想见面的人,就用这个扇子把脸挡住,以避开对方。

到了汉代,宫廷里常用绢制扇,以圆形为主,叫作团扇或宫扇。而我们现在最常见的折扇,其实是舶来品。《宋史》记载,宋太宗端拱元年(公元988年),日本僧人进贡了一批折扇;宋徽宗时期,朝鲜也向我们进贡过折扇。到南宋时期,根据文献记载,我国已经有专门经营折扇的店铺存在。 常州出土的一个南宋时期化妆盒上面,在这个《柳荫拂暑图》画中两个仕女就拿着团扇和折扇。可见两宋时期,折扇已经比较流行了。

我国古代文人题扇的传统由来已久,大家都听说过王羲之题六角扇的故事,王献之也在扇子上画过牛,说明晋代就已经有在扇子题字作画的传统。

扇画高峰期是在两宋,特别是在宋徽宗时期。扇画题材完备,佳作层出不穷,是扇画的鼎盛时期。据说当时宫廷里的扇画,都要经过宋徽宗亲自审稿,他拍板以后才能画正稿。所以那个时期的扇画可称幅幅精彩。

虽然折扇在两宋时期开始流行,但实际上我们很少能看到那个时期的折扇画,这说明当时折扇并不是作为一种高贵的象征,文人较少用它来作画。折扇画的高峰是出现在明代,因为永乐大帝朱棣特别喜欢折扇,并且御制了大批的折扇送给大臣。因为皇帝的“引导消费”,所以文人雅士在折扇上画画就流行起来了。当时折扇画最盛行的地方是在苏州,吴门画家中有一大批善于作扇画的代表人物,比如文徵明、沈周等,都是朝廷“退休老干部”,文化程度很高,影响力也大。所以很快就推动了扇画的风潮,明清扇画也由此就成了一个品牌。而跟两宋扇画相比,创作主体是文人,偏向个性化的写意。而两宋时期的团扇画主要是宫廷画,法度比较严谨。

可以说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几千年来,我国对于扇子的使用从来没有间断,而且不断花样翻新,不断注入文化和艺术含量,最终形成了精妙绝伦的扇画,我国也被誉为“扇子王国”。

扇画构图: 游目骋怀,咫尺之中尽展万里江山

扇画的构图形式可归纳以下三种:一是九宫格,二是太极图,另一种则是“之字形”。

九宫格:接触过书画的人都应该熟悉九宫格,我们小时候练大字就是写在九宫格上的。九宫格构图在应用上,有“中宫实”和“中宫虚”之分,前者是将视觉中心放到中宫,形成“中宫实”或者说“中宫满”。另类中宫位置留白,称“中宫虚”,画论有“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正指虚实疏密的构图法。

太极图:九宫代表方形构图,而太极代表圆形构图。太极图有动态平衡和对角平衡之分。太极图中,黑白阴阳相反相成,然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中国画同样追求这样一种动态的平衡,如果违反这一点,就会杂乱无章。

之字形:之字形主要用来体现景深。西方绘画用焦点透视法处理远近问题,而我们中国画则是用三远法,平远、深远、高远,就是平视,深远是俯视,高远是仰视。

宋人的《千里江山图》、元人的《富春山居图》,用的是鸟瞰的深远法,如用焦点透视是很难表达的。画过素描的人都经历过:“老师会叫你闭一只眼,或者用手指作取景框来看事物。但我们中国画的视角与素描不同,眼睛是自然移动的。”《兰亭序》里有个说法叫“游目骋怀”,即视觉是游动的,边走边看,胸怀也是随着景而驰骋,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之字形构图,其实也是一种太极图的应用,我们把太极图画好之后,斜着放,就形成了一个之字形。太极图是把万物抽象归纳成一个平面的图形。之字形就是从太极图化出,为山水画创造出意象的空间, “可游、可观、可居、可赏”。

潘天寿先生曾说过,“我们中国画的构图,类似老秤的平衡方法”。它就如同杠杆原理的那句口号:“给我个支点,地球也可以撬动。”其实,万物都在动态平衡之中。

图解动态平衡

这是一张没有纵深的平面画,位于画面中间的白头翁,总体来说不左不右、不上不下,这只鸟是静态的,所以对于构图本身是平衡的。重要的是上方那只鸟,它是动态的,正在梳理毛羽,且向右倾斜。这只鸟的存在就使得画面右边一下子加“重”了。怎么办呢?所以作者就在右边画两根竹子把它“撑住”。左边再加斜枝把力量下压,这样就达成平衡了。这就叫“动态平衡”,根据这一原理,你就可以去分析各种画作中的平衡处理,进而举一反三。

图解九宫格构图

这是非常典型的九宫格构图,甚至可以说是井字形构图。两棵树、屋檐以及台阶,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偏右的井字。为什么要在这里构建一个井字呢?就是为了突出井字中心的这个人物。她处在中宫最重要的位置,而且用白粉凸显出来,右下方的丫鬟是“配角”,起衬托作用,所以要在中宫之外。

同时,这幅画虽然是平面画,但长廊自成之字形式,展现出一定的庭院纵深。从这张画可知,几种构图方法也可以有机结合在一起。

图解太极图构图

一般的中国画,讲究留天留地,左空右空,不能把方位全部画满。宋梁楷、清八大山人、近代黄宾虹都善于运用太极式的构图。但《云关雪栈图》却是把下方画满的,不过作者特别在下方山体部分留了白,这也是太极图中黑中有白、白中有黑的体现,如果一团漆黑,就不好看了。

这幅画中大家是否注意到,收藏的印章是盖在画面右边的。古代的收藏家修养大多是很高的,为什么盖这里,也是考虑到画面的平衡。画中下方的路是向左倾斜的,可见画面左重右轻,所以印要盖右上方。

来源:温州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