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英国

这款鸡尾酒 曾助力英国团灭印度帝国

相信大家都知道英国人的血液是含“酒精”的,在酒精的催使下又导致他们喝醉后就老爱作妖。不过说实话也不能怪他们,毕竟英国与中国相比,确实无聊不少。虽然白天也有不少活动可以丰富生活,像不花钱或少花钱的就可以去参观参观各大美术馆,艺术馆,博物馆等艺文中心,偶尔也能逛逛各类市集等;平心而论,在英国如果晚上想出门玩,多半就是两个选择。

喜欢“相对安静”一点的就可以去酒吧:偏好激烈活泼的就可以去蹦迪。

有人喜欢先静而后动,所以基本流程就是先去酒吧整个两杯,到了半夜再去蹦迪(一方面也是因为夜店都十一点后才开门)。

所以对他们来说真是长夜路漫漫,唯有杜康可陪伴。

不过在喝酒这件事情上,酒已经与他们的文化融为一体,毕竟就连英国的精神领袖也是个大酒鬼,一天天的酗酒成性,喝的不亦乐乎。

每天四杯,从不打折。

所以在这点上我们也应该持文化多元的角度来理解酒鬼。(不过如果在外面遭到醉汉欺负,要果断地寻求警察保护,不能容他们放肆!)

由上述得知,虽然“酒”是他们的一种软文化,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300年前,酒非但不只是他们的文化,还是一项硬武器。

这个武器给英属东印度公司打了个辅助,进而帮助它们完成了灭掉印度,殖民三哥的任务。

而这个武器就是日后风靡全球的鸡尾酒--Gin and tonic(琴通宁,或译金汤力)。

走向开挂之路

整个十七世纪,英国政府都在给东印度公司大开绿灯。到了1670年,东印度公司在亚洲基本上已经获得了准国家的待遇。

他们在1698年制定了公司格言——Auspico Regis et Senatus Angliae(奉英格兰国王与国会之命)。

由此可知它们在外的所作所为,等同于得到大英帝国的背书。

在有了军事指挥权与领土自主佔領許可之后,他们就不仅仅只满足于在东印度地区建立一些商业据点及进行垄断贸易了。

当时它们光在印度就已经有了苏拉特县(Surat),金奈(Chennai),加尔各答(Calcutta),孟买(Mumbai)等多个据点。

在成人世界里,大家从来都是靠拳头说话。只不过这句话放在东印度公司与三哥这儿,真是就是按字面上来解释。

从十七世纪末开始,灭掉印度就被英国人提上日程。

此后大大小小的战役不断。直到十八世纪中叶,通过两场决定性的胜利,公司才终于把整个印度帝国(涵盖今巴基斯坦,孟加拉及缅甸等地)收入囊中。

迈不过的铁板

根据《Officer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s army in the days of Clive and Hastings》记载:

“1750年以前的东印度公司仅有3,000名正规军;1763年,东印度公司已经发展到了26,000名;到了1778年,军队规模更达到67,000人。”

大家都知道东印度公司的战斗力破表,十七世纪就已经牢牢掌控着印度与东南亚势力范围内的贸易与经济命脉。

不过当时尚未彻底殖民印度,印度也不完全归它统治,公司多半以经济手段影响国政。

那就有三个疑问了。第一,既然早在1670年就拿到军权的东印度公司,为什么直到1750年都仅拥有三千军士?

第二,而后不过才十几年,军队规模就高达9倍之多,三十年不到就井喷23倍?

第三,早在十七世纪下半,东印度公司就有想法并吞印度,为什么这个计划延宕至下个世纪中叶,拖了近80年之久?

其实原因很简单,真相只有一个,

那就是--

疟疾。

东印度公司的克星

当时南亚,东南亚一带由于气侯炎热潮湿,加上医疗水平不到位,所以盛行疟疾。

而英国则由于其地理位置所以一年四季气候寒冷,所以他们根本就没见过这种致死率极高的传染病。

疟疾普遍存在赤道周围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像非洲、南亚及东南亚就包含其中,而印度就刚好妥妥的属于南亚范围。

疟疾(Malaria)是一种会感染人类及其他动物的全球性寄生虫传染病,其病原疟原虫借由蚊子散播。

感染疟疾的人,往往会有发热、畏寒、疲倦、呕吐和头痛等症状。更严重的会引起黄疸、癫痫、昏迷或死亡。

它有着比人类还长的历史,据科学家推算,疟疾里的疟原虫已经存在了五到十万年。而进入信史年代之后,欧洲的古希腊与中国的周朝都有相关的记载。

所以在发现解药与疫苗之前,英国人来东印度这里还是要承担不少风险的,一个不小心就会感染绝症。

也因此,庞大的东印度公司军队发展不起来,毕竟发展的规模越庞大,送的人头也就越多。

更何况当时也没有那么多英国人想自愿冒险过来送人头。

所以这就使得他们的武装力量“自保有余而侵略不足”,没办法对当时的印度帝国展开大规模决战。

何况印度帝国怎么说还是有一定的先进程度,与十六世纪亡于西班牙的南美洲文明不是一个量级。

毕竟,当时的西班牙人可是靠着几百人就Double kill(双杀)了南美洲的阿兹提克人与玛雅人呢!

哪怕是2015年,全世界仍有超过2亿人感染疟疾,并造成近44万人死亡,所以现在尚且如此,何况是300年前。

印度帝国的挽歌

上面讲到由于当时的东印度是一个极度危险的地方,导致东印度公司的实力大受限制,所以攻克疟疾就成为了公司的头等大事。

在十七世纪初,就有人发现某些树的树皮有治疗疟疾的功效。后来发现那种树就是金鸡纳树(Cinchona)。但是早期的治疗方式效果极差,功效甚微。

到了十八世纪初,一个专门研究传染病学的苏格兰医生乔治·克雷格霍恩(George Cleghorn)从金鸡纳树皮中提炼出它的萃取物--奎宁(quinine)。

这位苏格兰医生将奎宁粉与苏打水相混合而制成了通宁水,这就是现在通宁水(tonic water)的起源。

由于老版本的通宁水拥有很高的奎宁剂量,所以非常的苦,口感实在不敢令人恭维。因此它在军队里的风评一直不佳。

当生命有保障的时候,就开始有人想整些幺蛾子。

到了十九世纪初,在印度的英国官员发现将琴酒,橙汁和糖加入奎宁水中可以使它变得更加好喝,从而发明了琴通宁。

而这就是琴通宁(Gin and tonic)的起源。

鸡尾酒秘笈:

威士忌+苏打水=High Ball(威士忌苏打)

琴酒+苏打水=Gin and tonic

当这些在印度的英国官员与士兵结束任务回到英国时,就顺便将这种琴通宁饮品带了回去,经过后来的不断改良,这种琴通宁鸡尾酒一时蔚为风潮,成为了一种适合上流社会的高雅饮品。

正所谓英国有多风光,印度就有多落寞,随着通宁水与琴通宁的相继发明,印度帝国的毁灭也进入了倒数时刻。

再后来,等到二十世纪中叶印度正式的摆脱英国时,早已经物是人非,原来的印度也分裂成了三个国家——分裂为印度,巴基斯坦与缅甸的英属印度

鸡尾酒霸主--琴通宁

现在的琴通宁已经完全地变成了饮品,早已失去对抗疟疾的效果。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医疗发达,已经有其他的药物去治疗疟疾;

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制造商为了改善通宁水的口感,在里面加入了许多成分,包括糖,柠檬与莱姆等。同时大幅降低奎宁的含量(大约只有原本通宁水的四分之一不到)。

因此,这么低剂量的通宁水已不再具备医疗效果。而加入琴酒的琴通宁进一步稀释了它的功效,使它完彻彻底底地成为一种鸡尾酒饮品。

琴通宁之所以在现在这么受欢迎,是因为几个特性。第一,因为它的制作相当简单,基本款只需要琴酒与通宁水,佐以冰块与柠檬。

第二,由于琴酒和通宁水及冰块都是透明的,所以看起来十分清爽,少了些威士忌与红酒的厚重感。

第三,琴通宁的口感十分诱人。

琴酒的自身香气,混合苦中带着些微微甜味的通宁水,再加上几片令人沁入心扉的柠檬。

无论你需要早起提神,饭前甜点,饭后饮品还是睡前镇静,相信琴通宁都会是你的最佳伴侣。

就连我们的英国酒中仙,邱吉尔首相,都曾大力推崇琴通宁。

他甚至认为琴通宁比大英帝国的所有医生还挽救了更多英国人的生命。

不过当然,他还是最爱他的威士忌苏打跟香槟。

(编辑 一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