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温州

泰顺:“一户一策一干部”精准扶贫 一根红线致富两头

article_img
赖晓霞在田间套袋采收灵芝孢子粉。

温州网讯 泰顺县三魁镇下武垟低收入农户赖晓霞的家,是一幢并不起眼的二层砖瓦房,但她家门前一块红色的牌子格外醒目:这块“一户一策一干部”联系牌上,写着镇帮扶干部包长喷的姓名及联系方式。而牌子背后的一系列制度规范,就像系在乡镇干部与低收入农户间的“一根红线”,使一个个陷入困境的家庭不再“孤军作战”。

现今已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推广的“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制度,2003年起始于泰顺县。当时,泰顺针对当地山区贫困面广、类型杂,贫困家庭依赖性强的情况,探索改变以往“输血型”扶贫方式,推行“一户一策一干部”的扶贫政策,即按一家一户为单位,由干部点对点“盯守”帮扶、因户施策,既扶贫更扶志。

17年来,这一帮扶制度带动了当地千家万户脱贫增收,泰顺先后摘帽“国家贫困县”“省欠发达县”,正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持续迈进。在眼下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泰顺县乡镇基层帮扶落实情况如何?该项制度在持续探索中取得了哪些实践成果?近日,记者走进泰顺多个乡镇及部门一探究竟。

一名干部两头帮

共同致富奔小康

记者在村内的灵芝种植基地寻见赖晓霞时,她正戴着斗笠、蹲在田间套袋采收灵芝孢子粉。“这事不难,学学就会了,干一天就有100多元工钱,心里也踏实。”赖晓霞温声细语地说着。很难想象,眼前身材瘦弱的她,悉心照顾了身患矽肺病的丈夫十多年,一手把儿子拉扯成人。前年丈夫去世时,本就清贫的家里共欠下了4万多元的债务。

如今赖晓霞不仅能在家门口上班,还将家里的一亩地流转给合作社,这些创收的手段,与镇宣传委员包长喷牵线搭桥密不可分。去年底,泰顺县日日福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温方日在试种了3年灵芝后,决定为项目落地选址。三魁镇主动抛出了优惠政策“橄榄枝”,但也提出了附加题——基地要带动低收入农户就业增收。

“这是好事,我们当然要支持。目前,基地里‘请’了20多位村民,其中就有6位低收入农户,近半年来已发放工资10多万元。”温方日告诉记者,其间镇里也相当给力,年初疫情管控时期,外地的木头进不来,也是镇里帮忙沟通,才顺利通过一道道关卡,没耽误了灵芝的生长期。

“像晓霞姐这样家里因病致贫,自身有劳动能力的农户,最好的脱贫门路是有产业项目对接,实现‘造血’发展。对于孤寡老人、残障人士,我们尽量争取、整合相关政策。”包长喷说,扶贫干部不仅要用脚底板测量贫困“短板”,更要当好各级政策传达落实的中间人,只有自己把政策方面的事先弄明白,才能说明白和做到位。为此,三魁镇还整合产业扶持类、医保类、教育类、住房类和信贷类等系列扶贫政策,制作成简洁易懂、便于保存的扶贫“明白卡”。

在政策落实过程,还需帮扶干部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现年62岁的孤寡老人董仁露是位聋哑人,平日收入仅靠种地和编织箩筐,也是包长喷结对的5位低收入农户之一。前不久,老人摔了一跤住院半个月,前后花费了24000多元。县里的大病补助政策,报销了65%,为了进一步减轻老人负担,包长喷和下武垟党支部书记张来鲁在多部门积极奔走。通过医疗保障、临时救助等报销渠道,最后还剩4000多元没能报销。“个人的能力还是有限,有时就带着粮油走访,也算是一份心意。”包长喷说道。

“目前,全镇镇干部共结对606户低收入农户。小到办卡领补助,大到扶持就业、创业,每位结对干部都把农户的事当作分内事。”据三魁镇副镇长吴小娟介绍,针对每户不同的家庭情况,三魁结合县里政策,摸索出屋顶光伏项目、发展种养产业、来料加工、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等多渠道增收。

产业帮扶挑大梁

制度持续得完善

截至今年6月底,泰顺全县有低收入农户9576户,悉数由乡镇干部、下派村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师等1259位干部挂钩帮扶。2003年以来,通过全面落实“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帮扶机制这一载体,17年间,泰顺最偏远的山村,有干部坚守;最贫困的群众,有干部帮扶;最头疼的问题,有干部解决。

17年来,泰顺首创的这一帮扶制度持续探索,结对范围持续扩大。过去,帮扶对象仅限于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且有劳动能力与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如今泰顺将全县低收入农户全数列入。所结对干部也由原先村干部挂钩帮扶,调整为由乡镇干部为主、村干部为辅的双挂钩帮扶干部……所有的努力都指向一个目标:精准施策拔穷根。

“结对帮扶机制,不仅是让干部走进农户家里,更关键的是,让不同原因致贫的农户,都能在对接干部那里找到生活希望与脱贫良方。”泰顺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结对干部除了具体落实上级各部门的扶贫政策外,更重要的是激发农户自身脱贫增收的内生动力,结合泰顺山区地域特点,农业产业化帮扶,不失为一个重要落脚点。

借力乡贤董海青回乡打造的仙叶缘观音豆腐柴基地,仕阳镇将低收入农户与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挂起钩来。“多亏了小洪‘送’来的好政策,现在家门口就有收入。”自从村内的扶贫种植孵化园5月开园以来,仕阳镇龟洋畲族村少数民族低收入农户蓝月娥的生活变得忙碌而充实,每天准时来到距家2公里不到的基地,忙着种植、除草,干劲十足。

原来,这是镇结对干部洪士节为她“量身制定”的一份增收计划。考虑到蓝月娥平时还要照顾瘫痪在家的丈夫,洪士节从已有的产业增收项目中,精心筛选了一个与她实际情况匹配度高的项目——扶贫种植孵化园项目。鉴于不少低收入农户,在增收过程中都面临着缺土地、缺资金、缺技术等现实问题,今年以来,仕阳镇创新政府出资金、村集体出土地、低收入农户出劳力、企业协议收购的模式,在龟洋畲族村统一流转42亩闲置土地种植豆腐柴,分配给全镇在册的42户少数民族低收入农户,“一人一亩”零成本助增收,预计每亩可年创收6000元以上。

得益于县低收入农户产业帮扶补助政策春风,越来越多低收入农户成为当地产业链条中的一环。目前,泰顺县列入帮扶的低收入农户中,有168户与龙头企业签订了农业订单,预计今年该县低收入农户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500元,年增长率达12%以上。此外,泰顺将“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工作制度纳入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内容,联合县纪委监委深入各乡镇监督检查“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工作制度落实情况。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郭乐燕 项武龙 报道组 赖淼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