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温州

经典曲艺百年传承 方派鼓词韵味悠长

article_img
 
 

若问老一辈的温州人当年追过的明星有哪些?他们肯定会整齐划一地推开抽屉,指着抽屉里收藏的鼓词磁带、鼓词CD,一口气报出阮世池、丁凌生、陈志雄、方克多等温州鼓词名师的名字。

他们就爱看着温州鼓词名师左手执曲板,右手持鼓签,台案上置一把牛筋琴,摇头晃脑,一敲一打一张口、用鼓词独有的腔调和手势,扮演生旦净末丑的角色,讲述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的民间故事……

温州鼓词拥有着一大批的“老粉丝”,有着“浙北评弹,浙南鼓词”的美誉,是浙江第二大曲种。2006年还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由采访对象 提供

A

一人演绎多种角色

温州鼓词是流行于浙江温州及其毗邻地区的一个曲艺品种,俗称“唱词”。因过去的艺人多为盲人,故又称为“瞽词”或“盲词”。它用温州方言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清代中期逐渐流传。

温州鼓词的表演形式说唱相间,唱腔音乐为板腔体,基本曲调为“吟调”,节奏整齐,朗朗上口,板式变化丰富。其演出以一人“单档”为主(也有夫妻、兄妹、师徒等双档形式),演员自弹牛筋琴伴奏说唱。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曾出现过三人以上的组合演出形式。

温州鼓词的题材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小说,善于叙事,通俗易懂,并夹有丰富的群众词汇和民间谚语。《说唐》《南游》《岳传》《七剑十三侠》等都是颇有代表性的传统曲目。

“鼓词是一个人在演绎‘江湖’。一琴、一鼓、一板、一抱月,集生、旦、净、末、丑于一身,撑起一整出戏。尤其是我的师公陈昌牌(平阳清末著名词师)造出了牛筋琴,让鼓词多了韵味,使更多人迷恋。”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温州鼓词代表性传承人方克多在接受采访时,说出了自己对鼓词艺术的理解。

B

弹奏牛筋琴显功底

生于1942年的方克多,长在平阳县昆阳镇。他从小就喜欢音乐,十几岁拜鼓词名师苏方足老先生为师,学习鼓词。苏方足传授方克多鼓词演唱技艺,就靠口头传授,他先念一句,方克多再跟着念一句。当时,苏方足传授方克多《月台会》《蝴蝶杯》等鼓词,方克多都是晚上看台词,早上背台词。年少的他,每天像装上了小马达,开足马力,不停地背,但还是觉得欠缺火候。直至背了数百本的传统唱本之后,他才逐渐明白鼓词的词之所以难背,单靠背是不够的,还得要提升文学素养。要懂鼓词剧本里的诗,要会拿捏唱词里的人物性格,甚至还要学会根据观众们的反应现场改编创作唱词。于是,他恶补文学知识,苦练内功。1959年,终于以一曲《蝴蝶杯》,一唱成名,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唱词”艺术特点,得了“唱词多”的称号。

1960年,方克多应征入伍。虽说当兵的那段日子,他没有再上台唱鼓词,但他没有浪费光阴,继续专研艺术,或给部队的文艺宣传队担任指挥,或拿着棍子敲击脸盆,给战友们伴奏。

1980年,方克多调到了平阳县文化馆。在平阳县文化馆工作的日子里,他对鼓词做了大胆的创新,创造出了新颖的方派鼓词。他将京剧腔调融合于鼓词唱腔中,吐字清晰,发音纯正。尤其值得称赞的是牛筋琴弹奏技艺,他从小就会弹牛筋琴,每次唱鼓词,都能与牛筋琴进行对话。“很多人都说我有种神奇的魔力,能让牛筋琴‘哭’,也能让牛筋琴‘笑’。”方克多拿出陪伴了数十年的牛筋琴,边弹边说。“我以前练琴,就以师公陈昌牌为榜样。因为听老师说,双目失明的师公总是将琴侧立起来弹,一抚琴就能找到‘手到’‘心到’的感觉,让人感觉到行云流水般盲弹的魅力。”

说完,方克多还给记者看了几张自己收藏的牛筋琴,有几张虽然断了,但他都舍不得丢弃。他认为,每一张琴都记录着他与鼓词最动听的故事。

他清楚地记得,早年唱词都没用扩音器,唱一场需要数小时,有时一天要连唱三场,嗓子时常会沙哑。但只要一弹牛筋琴,劲就足了,表演状态立马变好,会根据曲子的具体情况,对个别音调稍微作一点修改,甚至还会即兴加入点平阳腔,使得唱腔婉转流畅,声情并茂。

在方克多家中除了牛筋琴,就属鼓词剧本多,总共有数十本。如《孟丽君》《蝴蝶杯》《秋江赶船》等,每一本都能让他忆起演出时的情景。在鼓词兴盛的年代,他每次登台演出,都会有上千人围听,可谓吸粉无数。粉丝们夸得也很直接:就爱方派鼓词似戏曲又非戏曲的现代派唱腔加上运用现代词,通俗易懂的独特演绎方式将各个角色演绎得惟妙惟肖。其中一位粉丝很特殊,就是方克多爱人的奶奶。她之前是一个人去捧方克多的场,后来又带着家人去,最后他们全家都爱上了方派鼓词。方克多也因为鼓词有了一段美好姻缘。

C

传承鼓词出现断层

方克多老先生从艺近六十年,1982年就曾荣获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观摩演出一等奖,2008年被文化部确定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着诸多的粉丝的他,也为温州鼓词这种温州特有的艺术撒下了很多希望的种子。先后培养了方君柱、高修川、吴焕然、林显豹、林春燕、叶玲玲等一批高徒,还有他的徒孙程海燕也已成为温州市曲艺界冉冉升起的艺术之星。

徒弟们受邀去演出,他只要有空都会当粉丝赶去现场听。中场休息时,他还会去后台鼓励他们,需要时也会指点一二。

尽管培养了几位徒弟,但方克多还是觉得太少,因为有着数百年艺术生命的温州鼓词需要一大批年轻人的加入才不会出现传承上的断层。

“是不是传承鼓词非常难?”记者不禁问道。

“我觉得很难。首先,温州还没有创办专业的鼓词艺校。鼓词学习者要在学校里,花数年的时间,扎扎实实地静心学习唱、念白、演奏等。”方克多颇为认真地答道。“其次,学鼓词的黄金启蒙期是12岁。学习者的年龄最好不要超过12岁,且还要具备嗓音清亮,表情丰富、模仿力强等艺术天赋。最后,尤为重要的一点,学习者要会说一口很溜的瑞安方言。这样的学习者是不是很稀缺?”

“为了不让鼓词数年后成为一种孤独的艺术,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方老师一直在挑好的小苗子,目前就挑选了两个十几岁的孩子,每周都来我家上方老师的课。”方克多的爱人笑道。

虽然,温州鼓词的传承之路很难,但已过古稀之年的方克多表示还会与其他温州鼓词艺术家一起结伴坚定地走下去,让更多的人一起学习鼓词、了解鼓词,共同唱响乡音。

来源:温州晚报 潇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