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温州

元儒“鹤皋先生” 朱子昌

article_img
图为民国《平阳县志·外徙·朱子昌传》

这个平阳人曾任元朝江阴州学教授、浙西儒学副提举

平阳地方文化在宋元时期盛于一时,素有“东南小邹鲁”之誉。民国《平阳县志》称:“平阳衣冠文物至宋而盛,陈经正兄弟、徐寓诸君子,先后从游程朱之门,皆得其传以归,递相授受,邑遂称‘小邹鲁’焉。”并形成了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有名的“平阳学统”,这见载于明代大儒黄宗羲《宋元学案》之书中。

元承宋绪,元代平阳州在科举、文化上秉承南宋平阳的优良传统,名儒、大家、进士辈出,学著频多而流传于后世。后人在评论元代平阳学统时,民国《平阳县志》编撰者曰:“平阳人物有元一代无事功可言,而文章气节之儒数十年间项背相望,盖壅遏于上者,犹未销陨于下也。然以视乾淳时则有间矣。”

元代平阳 学术鼎盛

近年来,学者在发掘探讨宋元时期的平阳文化与学术论著(文),有国内学者陈彩云的论文《蒙元统治下故宋世家大族的挫折与延续——以温州平阳孔氏家族为例》、学者张国旺的论文《元代史伯璿盐务思想论析》;平阳学者陈肖粟先生有论文《〈宋元学案〉与平阳学统》、平阳学者黄进峰先生有《平阳学统(宋代卷)》专著;文章有《元代温州理学萃于平阳》等加以论述,详细地阐述了平阳学统学术思想特点以及人物概略。

上述元代的温州理学人物传承荟萃于平阳,出现了儒学大家集聚的现象。平阳理学传承可以说是“集温州之萃”。晚清大儒瑞安孙衣言在其《瓯海轶闻·永嘉学术·元》中,列举了元代温州地域的理学人物共有十四人,他们是:陈刚、章仕尧、史伯璿、郑昂、李孝光、朱子昌、叶起、汪鼎新、赵良震、孔文栩、孔旸、陈麟、高明、孔克表。其中,除却李孝光、叶起、陈麟、高明四人为非平阳籍的温州人外,其他10位都是平阳的著名学者、理学传人。

其实这理学人物里面也有些遗漏。如郑如圭、周尚德等。郑如圭,字伯玉,号冰壶,宋元之季平邑名流郑朴翁之孙,敦于信行,博学强记,尤精于《书》,科目兴,大家世族争以礼致之教子弟。如圭善诱掖奖劝,故学者多从焉。家旧多书,或有假,无少吝,不归亦弗校也,其乐于成人之善皆类此。尝就试,不中,后以寇盗扰攘,家无完居,读书啸咏自若,同里史伯璿每推重焉。年五十八终。

另外元代平阳进士有郑僖、项仲升、孔旸、孔克表、陈高、俞端等6位。举人有孔文侨、章仕尧、徐皦、周尚德、孔晥。与南宋平阳进士云集现象比较,元代平阳科举人数看起来显得差距很大,但千万不要小看这些数据,元代的科举全国进士极少,总计才一千余人,而平阳这些进士(举人)人数在全国、全省已经是名列前茅了。

江阴教授 浙西提举

朱子昌(1234~1302),一字可大,宋元之际温州(路)平阳州人。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任江阴州学教授(朱子昌重刊毅志题识)。后游京师大都,元贞元年(1295)五月荐授浙西儒学副提举。晚年居吴中,大德六年(1302)卒。

朱子昌其人资料极度缺乏,笔者目前查询仅见于《吴中人物志》、道光《苏州府志》一百七《流寓》,《吴都文粹续集》《元人传记资料索隐》《瓯海轶闻》中少许记载。而其家乡《平阳县志》记载极少,仅有明隆庆《平阳县志·荐举》载:“朱子昌,浙西副提举”。另有民国《平阳县志》载其一段短文《江阴志序》。

朱子昌身处宋元鼎革之际时代,其时平阳仕人游学在外颇多。朱子昌早年游学吴中,在南宋学者王苹《王著作集》后有“咸淳十年甲戌(1274年)永嘉后学朱子昌”跋可为证。《王著作集》卷三,鹤皋朱先生跋:“南渡以来,回洛学之春,二三君子力也,著作王公为后雕之松柏,实最其间。今睹遗稿,醇实雅度。如弁冕秉圭於庙堂之上,使人一见敛衽而敬心生焉,以芜词述盛德,则奚其敢,咸淳甲戌,永嘉后学朱子昌敬书。”(另见载于《铁网珊瑚》)

元朝建立初期,为了征宋战争的顺利,在平定江南的过程中,元朝对原来的南宋官员与仕人不拘族属,加以任用。朱子昌在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被荐任为江阴州儒学教授。江阴州,宋江阴军属两浙西路。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江阴军为路,不久降为州。属常州路,又升上州,为直隶州。治今江阴市。属江浙行省。辖境约当今江苏江阴、靖江等市。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更名连洋州,寻复名江阴州,二十七年(1367)降江阴县,改属常州府。

朱子昌在江阴州儒学教授任上记载不多,最主要的贡献就是重刊《江阴志》,为保存江阴地方历史文献作出了贡献。据载,南宋绍熙、绍定年间所修的《江阴志》,至元朝初期就已“遗阙泯漫”。于是朱子昌江阴州教授任上,将四处搜集而得的“绍定志”校正重刊,其题识曰:“江阴旧有郡志,遗阙泯漫。至元丙戌,分教于兹,重加校正,命工锓梓,始为全书盖存古也。江阴路儒学教授永嘉朱子昌书。”

儒学行世 其号“鹤皋”

后朱子昌离任江阴州教授,去了京师(元大都)游学,于元贞元年(1295)五月被荐授为将仕郎、浙西儒学副提举。“将仕郎”据《通典·职宫十六》载:“将仕郎,隋置,散官,从八品,掌出使。大唐因之。宋初因之,元改正八品,敕授。”。浙西儒学副提举。据《元史·百官七·儒学提举司》:儒学提举司,秩从五品。各处行省所属之地,皆置一司,统诸路、府、州、县学校祭祀教养钱粮之事,及考校呈进著述文字。每司提举一员,从五品;副提举一员,正七品;吏目一人,司吏二人。

元灭南宋之前,于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下旨信。在各路设立提举学校官,用从六品印。元灭南宋之初,在浙江地区设置了浙东儒学提举和浙西儒学提举两个衙门,辖区内的各路也设置了儒学提举。提举从五品;副提举正七品。儒学提举司的主要职能,据《元史》卷九一《百官七》载:“统诸路、府、州、县学校祭祀教养钱粮之事,及考校呈进著述文字。”主要有四项:1、选拔和管理各级学官教职,2、维护儒户优免差役的权利;3、维护儒户的司法特权;4、管理学校钱粮。

按现代的说法,浙西儒学提举司属于清水衙门,这个职务大致相当于省级教育厅副厅长这么个职务。朱子昌在浙西道儒学副提举任上,“慨然以道属任,门人称鹤皋先生。”就是说作为大儒朱子昌尽心尽职,以传道授学为己任,深受学生的拥护与爱戴,尊称呼其为“鹤皋先生”。“鹤皋”之意为鹤鸣于九皋,《诗经·小雅》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比喻贤士道身隐名著,其意“鹤皋先生”朱子昌就是隐名的贤士。

据《吴中人物志》载;朱子昌在离任后,晚年定居于吴中地方。卒于元大德六年(1302),享年69岁。葬于长洲县(长洲县,公元696年析吴县东部分置长洲县,长洲县辖有今吴县市北部,西起太湖,东抵阳城湖。1912年并入吴县)。

朱子昌其子朱梓瑞,承家学,有文行。为元大家赵孟頫弟子。在元·赵孟頫《鹊华秋色图》上存其诗一首:“家住吴淞江水西,短垣矮屋绿阴齐。朝云砚湿知山近,暮雨舟平觉岸低。骑犊看书闲自遣,得仇沽酒醉相携。从游尚记髫年日,自首芹边载酒题。”落款:承学朱梓瑞。

来源:温州晚报  蔡新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