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温州

名胜荟萃九山路

article_img
今日九山路
article_img
西城濠残垣

鹿城九山路经过综合整治、提升改造后,景色秀丽,颜值爆表,令游人耳目焕然一新,成了城区一条景观最美的绿阴长廊。

古今九山路

九山路路名源自东晋郭璞依九座小山筑“九斗山城”。温州古城遗址西城墙就是九山路。抗战时期,古西城墙被日军炸毁,便在旧城墙基上建九山路。路西侧为九山外河,就是古城西护城河。据清康熙《温州府志》载,松台山东麓崇德寺,有匾“九山第一”。寺废后,移匾至松台山麓浣纱潭畔一座尼庵内。从此这一带便称九山,浣沙潭也改称九山河,穿河兴建的道路就叫九山路。现将松台山、九山路和九山内外河,统称九山公园。

九山路,古代四周名胜荟萃,明代开始已是著名风景区。九山路,南依松台山、妙果寺、仙人井、猪头钟和来福门,北靠郭公山、最胜寺、岩石井、白莲塘和迎恩门。周边旧有依绿园、八角亭、天妃宫、净光塔、大士门、三牌坊、张璁府第、张璁碑亭等。清方鼎锐《温州竹枝词·大士门》:“东山祠宇太荒凉,大士门前秋草黄。宰辅声华易销歇,谁从议礼溯平章。”清戴文俊《瓯江竹枝词·三牌坊》:“三牌坊畔麦风凉,龙须席草比侬长。织得回文双蛱蝶,与郎并枕学鸳鸯。”环河还有温州师范学院、温州中学(今温州市籀园小学)、瓯海公学(温州市第四中学)、温州市艺术学校(温州市第七中学)等众多名校。此外,早年还有胡公庙、宿觉寺、准提禅寺、梅溪纪念园、梅冷生故居、瓯海公学图书馆等,九山路一带沉淀着千年的历史人文元素。

内外九山河

九山路似一条长堤南北直插九山河中,将长条形的河流劈成了东西两爿。东为内河,葫芦状;西为外河,窄而长。

九山路边,新增了一个园林小品,在一幅温州古城略图的旁边,砖砌一垛古城墙残垣,上书三个大字“西城濠”。据记载,温州古城建设之初,利用自然地理条件筑城墙,沿城墙修建了环绕古城的护城河,具有防御外敌入侵的作用。西城濠,即西护城河,就是现在的九山外河,整体格局至今保存完整,南起清明桥,直通小南门河,向北汇入勤奋陡闸注入瓯江,为城区主要排涝蓄水河道。

九山河,一般指九山内河,原称内护城河,明清时曾称蜃川,呈东南-西北走向,南边为落霞潭,素有“小西湖”美称。因温州方言中“河”与“湖”同音,故常将九山河错写成九山湖。

籀园小学南濒落霞潭,北临放生池。落霞潭,水面宽阔,水深三篙,泛舟其上,烟波万顷,美不胜收。1938年冬,温籍作家赵瑞蕻在昆明国立临时大学读书时,参与成立南湖诗社,曾作长诗《永嘉籀园之梦》,描写故乡落霞谭一带风物,得到导师朱自清的赞赏。放生池,据说池水是郭公山泉源与松台山西麓泉源汇成,与九山河相通。旧时民间习俗每逢农历四月初八,佛教信徒要购鱼、龟、蟹等水生动物在池里放生。北宋温州知府杨蟠《放生池》诗:“悠然已更乐,知是鼎中余。有海尚可往,慎毋重见渔。”郭钟岳《东瓯百咏·放生池》:“城西十亩放生池,池上水纹皱绿漪。妾羡鸳鸯能比翼,郎如文鲤得扬鳍。”

今昔依绿园

籀园和温州教育史馆的原址为依绿园废址。

依绿园,是清乾隆年间温州名士曾唯、曾儒璋兄弟晚年居住的私宅,是近代温州城区十大私家花园之一,园内建有入画楼,原为菜地,占地五亩,三面环水,泉石巧构,绿柳成阴,花竹楚楚,争奇斗艳,四季芬芳,环境清幽,风光旖旎。园中楝花最为著名,三四月间,花开一片乳白色,令人赏心悦目。清张正宰《题依绿园,次曾近堂原韵》:“名园四季集芳辰,日月长闲景物新。一曲乞湖同贺监,全家泛宅亦元真。扑人花点迎红雨,铺径榕阴步绿尘。乘兴频来鱼鸟熟,识余扶杖过桥身。”戴文俊《瓯江竹枝饲·依绿园》:“云母窗开屋似舟,庭花疏密足风流。名园依绿游人少,海燕双飞入画楼。”

1912年秋,为纪念晚清大儒、教育家孙诒让,永嘉县第三科(教育科)科长郭凤诰发出倡议,温州学界人士纷纷响应,众筹资金购得依绿园废址,于1916年建成了籀公祠。1918年,在祠北建两层小楼作藏书室,俗称籀园图书馆、旧温属图书馆,为今温州市图书馆前身。后来还续建了服膺轩和曲槛亭榭等,作为图书阅览室和游人宴叙之所。因孙诒让号籀庼,故名“籀园”。籀园为庭园式建筑,布局精巧,屋廊相间,回廊婉转,卵石磎径,曲折通幽,碧水环绕,环境清静,仍然保持着当年温州名园的韵味,为莘莘学子提供舒适恬静的学习场所。南围墙上有旧大门遗迹,青石匾额上刻有南通状元、近代实业家张謇手书的“籀园”两字楷书,上有青田书法家杜师预篆书“旧温属图书馆”六字。

2006年12月,为了展示温州1700多年来的教育人文历史,籀园整体辟为温州教育史馆。籀园小学图书馆一楼阅览室改为温州古代教育展厅,籀公祠作为温州近代教育展厅,籀园图书馆成为温州现代教育展馆,服膺轩用作文献阅览室,庭院里有孙诒让、黄溯初、金嵘轩三人铜像和数学家之乡群像浮雕等,还有厢廊碑记和历代进士名录,2012年9月28日孔子诞辰纪念日正式开馆,成为全国首家全天候向公众免费开放的教育史馆。

环河名校多

九山路一带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园地”,教育遗产十分丰富。民国以来,这里是教育资源非常集中的区域,早年的增爵小学、瓯海公学、建国商校、温州工职校,后来的瓯海中学、温州师范、温州幼师、温州三中、温州中学,以及现在的温州四中、温州市艺术学校、温州市籀园小学、温州市石坦巷小学,还有温州市少体校、温州市少艺校、温州体育运动学校、温州市第五十八中学等,都曾聚集在九山河畔。温州教育史上,有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从九山河畔学校走出去。

九山河窦妇桥附近,最早为教会学校中法中学。1925年春,温州天主堂购地18亩而建,首任校长为林芳谷神父。翌年,温州各界收回教育大同盟要求取消教会学校,收回教育权,中法中学被取缔。1934年,永嘉县教育科督学陈雪溪建议,利用校舍创办私立增爵小学,师资设备在温州城区首屈一指,毕业生升学率很高,名闻遐迩。1951年底作为温州师范学校校舍,后曾成为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幼儿师范学校的校舍,现供温州市艺术学校、温州市石坦巷小学使用。现温艺校校舍已拆扩建,校貌焕然一新。

温州四中大门对面河畔的西式小洋房,是1926年春在魁星阁旧址上改建而成的众乐亭(俗称“八角亭”),是瓯海公学图书馆旧址。瓯海公学是温州四中前身。1925年“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温州学生闻讯群起声援。6月8日,艺文学堂学生因集会声援而受到英籍校长蔡博敏牧师的威胁,进步教师谷寅侯、陈竺国等率领师生脱离教会学校。谷寅侯不惜变卖家产,创办私立瓯海公学并任校长。瓯海公学是当时全省规模最大的私立中学,谷寅侯先后四次出任校长,历时34年。1942年改名瓯海中学,1956年更名温州市第四中学。“一代词宗”夏承焘、“一代曲宗”王季思等曾执教于瓯海公学;著名报人赵超构、作家叶永烈、红学家林冠夫、中科院院士张超然、灰学理论创始人孙万鹏等都曾在此求学。

温州市艺术学校前身为永嘉私立建国高级商业职业学校。1943年秋,温籍浙江省税务局局长张淼发起筹建,并为首成立校董会,借窦妇桥边汪宅祠堂为校舍,省税务局主任秘书李一飞兼首任校长。1947年,章太炎三女章展随夫朱镜宙回温,担任该校英文教师,于1951年离校。1949年后,金嵘轩为董事长,徐光蘧任校长,后改名温州私立建国初级中学、温州市第四初级中学、温州市第七中学、温州市艺术学校。学校有艺术教育传统,当年校文宣队非常著名,曾向浙江歌舞团等输送了数十名优秀演员。

胜昔桥堍的温州市籀园小学,原是温州工业职业学校旧址。1954年秋,温州市第三中学就在这里诞生。这是1949年后我市创办的第一所完全中学建制的普通中学。1965年3月,开始作为温州第一中学校舍,历年进行了校舍改造和扩建。2002年秋,温州中学整体易地搬迁后,在这里创办了温州市实验小学。2007年更名为温州市籀园小学,成为一所著名的民办学校。

来源:温州日报

张永坝/文 翁莲芬/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