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温州

担柱: 挑夫的第三只脚

article_img

旧时,劳动人民的陆路运输靠肩扛挑担。作为挑担“第三只脚”的担柱,如今已极为少见。在当今的土杂货铺里,你可以买到竹子做的扁担,也可以买到木头制的扁担,绝对买不到“担柱”。

担柱有什么用呢?虽然其貌不扬,极为简单,然而在过去的年代,要进行长途挑担运输,它却是极为重要,必不可少的,是世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表现他们聪明才智的一个载体。

担柱,其实是一根与使用人肩部齐高的木棍,质地坚实而又韧性好,直径在4-5厘米,上部大,下部略小,采用结实的硬木制成,方法是:先用锯子将它截成与使用人肩部齐高的一段,然后在离顶端4-5厘米之处,削出长约5-6厘米斜坡均匀的凹槽,供使用人卡住扁担,让挑担人歇息或转肩时安放在扁担上(所谓转肩,是指挑担时将扁担从一个肩头转到另一个肩头),再用木工刨刨去树皮,使之光滑不扎手。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在其着地部位嵌以生铁圈,以防使用过久造成磨损而使长度缩小(后者被称之为“铁担柱”)。

担柱,一般都是在长途或挑重担运输时使用。它可谓是小物件,大作用。挑担行走时,用它可将扛着扁担的肩上重压,分散一部分到另一只肩上,使不承重的那只肩膀同时受力一部分,以减轻承重肩膀的重量。所以使用担柱,从力学角度来说,能够起到杠杆的作用。因为人们在挑担时都是左右肩膀轮着挑,要调换过来,没有“担柱”就只能把担子放下来,再重新挑起来换只肩膀。要知道,一个人要把重担子挑起离开地面,必须曲胯弯腰,抬头弓背,而后,屁股往上往后撅,全力振作精神,将担子玍起。按照武术的观点分析,挑担就是在担子下压的前提下,把脊柱、胯被动压成弓形,身如弹簧一般弓起,才能玍成功。这长途远路,中间不知要歇息多少次,换多少次肩,如果都放下担再玍起,得用多少力气啊。用上担柱就不一样,可轻轻松松换了过来。使用担柱,还有好处的是方便挑担时休息。凡是挑过远途担子的人都知道,挑担累了就得停下担子休息休息。此时,用担拄端正地支撑着担子,靠在壁立的墙面、岩嶂或大树上而不倒。人可以到一边去休息,会吸烟的人也可以点火吸上一根,恢复精神力气。再挑的时候直接将肩插进靠着的担子就可以走。在没有依靠物的情况,挑者也可以站立着,用手扶住担柱,托住下巴趴在扁担上稍息。人多的时候,大伙还可以拢在一起,各自扶住担子边说笑边休息。

说担柱是使用者的第三只脚,人们可能要问,为什么还要这第三只脚?挑担人在行走山路时,手里有了担柱,就能巧妙地将它充当起人的第三只脚来。上山的时候,有了担柱,可以用手的力,像用拐杖一样帮助你的前脚往上踩,下山时紧紧握着担柱拄着地,可以使前脚保持平稳。以物理学角度来讲,三角支架是最稳定的,而这时的担柱就成了第三只支架——第三只脚了。有人还会说,有的时候,担柱还因长短和大小适中,操在使用人手中,就像一根哨棒,可当作防身或反击的武器。

当然,使用担柱算不上什么大学问。然而对没有使用经验的人来说,还是有点为难。先是“挡”。挑担的时候,担子在右肩,担柱放左肩,反之,担子在左肩,担柱放右肩。安放时一定要定准方向,也就是说安放肩上的担柱必须和扁担成直角。偏了,不仅卡不住扁担,起不了作用,反而碍手碍脚影响挑担。放时,还要把斜坡形凹槽与扁担严密卡住,否则也会失去了作用,因为卡不妥当,挑的担子会晃来晃去不安稳。次是“拄”,也有学问。担子的重心要心底有数,会使的人,取下担柱卡在扁担的重心位置,不偏不离,担子稳稳当当。生手就不一样,位置心中无数,弄得担子前倾或后仰,弄来弄去停不住,如果是上下岭,真会有危险。总之,使用担柱一定要恰到好处。这件事,嘴巴说起来好说,操作起来难。要想得真经,全靠多使用多摸索。

担柱这东西,使用好了,不仅省力,也使人快乐。记得上世纪60年代卖征购粮,当时还没有板车,更不要说有汽车。笔者那时还在生产队当农民,头批的稻谷晒干扬净后,队长要求25位正劳力,一起从乐清南塘镇鲤鱼山村挑到乐清清江镇棉花塘村所在的粮仓,路途有六市里。交的征购粮装在两只谷箩里,一只重量大约就有90来斤,一担粮加起来就是180斤左右,这还不算竹箩的重量,所以挑粮的人都得带上担柱。

那是个有月亮的傍晚,一帮人一人一担粮,齐刷刷排好队,队长在前头,一声喊起步,担柱乒乒乓乓前后响,队伍浩浩荡荡往前开拔。那时担柱就像战士行军扛着的枪支一样,随着行走的步伐,一上一下有节奏地摆动,既壮观又动人。有几位老哥,还顺势哼起“咳哟!咳哟!”的号子,这高昂的声音和着沿途树林虫鸟的鸣唱,奏出了农村乡野清丽的交响曲。队伍沿塘沽路,在树丛下、河水旁逶迤前进。一听队长喊一句“垛一垛”,整队的人便齐刷刷地把担柱取出顶在地面,移上扁担,享受一下轻松的舒悦。释了重负的人们,有的会脱下帽子作蒲扇,有的会拿着毛巾擦汗珠,有的则向前向后传播村里的新闻,谁家的儿子要娶亲,哪户的女儿要嫁人。短暂的偷闲快乐结束,队长叫一声开步,大家便又将担子移到肩膀上,“嗨呀!嗨呀!”继续赶开了路。到了目的地,大家伙卸下担子,顺利地卖了征购粮,一路嘻嘻哈哈说笑着回了家。

来源:温州日报

金中桓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