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温州

龙湾开展万亩耕地质量培肥 部分耕地水稻产量提升超10%

article_img

温州网讯 正值晚稻收割时间,温州市永先粮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崇生看着自家的300多亩水稻田,笑开了花:“经过耕地质量培肥之后,今年早稻的收成比去年增产了10%,相信晚稻的产量一定也不错。”

张崇生家的稻田产量增加,得益于龙湾区粮食生产功能区提标改造—耕地质量培肥项目。该项目是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与龙湾区签署的全市首个提标改造—耕地质量培肥项目,共10000亩耕地,计划通过3年时间将低肥力的土地进行肥力提升,提升地力等级至一等二级田。

水稻产量提升超10%

中产田成高产稳产良田

位于龙湾区的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总共有10000亩耕地正在进行耕地质量培肥,其中永兴街道共涉及一等二级田(高产稳产良田)面积合计约4310亩,二等三级田(中产田)面积合计约937亩,预计在3年内让一等二级田部分指标指数更加合理平衡,二等三级田则在部分指标指数改良后,地力等级提升至一等二级田。项目从2018年开始启动,如今已经有一年多了。

前日,记者来到龙湾区粮食生产功能区(永兴街道部分),永兴街道种粮大户张崇生正在农田里施肥。“我们施肥不是在土壤表层施肥,而是土壤施肥后结合翻耕技术,达到肥料深层施用的效果,大大提高肥料的养分利用率,充分发挥其肥效。”张崇生说。

张崇生今年68岁,种了19年的田,但第一次感受到这么明显的增产效果。他的300多亩田地往年亩产量800斤左右,今年早稻的亩产量有900斤~1000斤。

不仅如此,张崇生家的花菜田经过耕地质量培肥种出来的有机生态花菜,相比普通土地种出来的花菜,口感更脆,而且还带甜味。

取0~0.4米深土壤检测

为农作物“定制”施肥

二等三级田如何提升至一等二级田,这其中有什么秘诀?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下属土地规划勘测院院长秦海燕是耕地质量培肥项目的负责人。他介绍,耕地质量培肥是通过深翻耕、施绿肥、秸秆还田、有机培肥、测土配方施肥等适用技术,开展绿色增产模式,实现稳粮增效、绿色发展。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检测土壤,了解土壤缺什么,再进行有机肥料供给。”秦海燕介绍,2018年,他们对龙湾区粮食生产功能区耕地进行土壤分层采样,挖到耕地0~0.4米采集土壤样本,通过对土壤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阳离子交换量、水溶性总盐、质地、土壤pH等地力指标进行检测分析,得出该区土壤呈碱性,质地为黏性土。之后,他们制订耕地质量培肥计划,通过秸秆还田、有机培肥的方式,补充土壤的缺失元素,增强土壤肥力,提升综合地力指数。

此外,他们还为农作物开展“定制”施肥。秦海燕说,粮食生产功能区最少要种一季稻,其余时间农户会根据季节来种植农作物,夏天有西瓜、冬天种花菜,而在种植每一种作物时,他们都会对土壤再进行测试,综合农作物的习性,针对性配置有机肥。

“土壤施肥后结合翻耕技术,达到肥料深层施用的效果,大大提高了肥料的养分利用率,充分发挥其肥效。这种方式,不仅能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降低农户农业生产的成本,还能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秦海燕说,目前可帮助农户每亩减少肥料成本100多元。

帮助打造“零污染”村

承担土地质量调查项目

近年来,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超常规推动传统地勘产业,向精准服务全域自然资源管理转型升级,集调查采样、检测监测、评估治理一体化的生态地质新兴产业链已初具规模,并通过纯公益性的技术输出,帮助永嘉岩坦镇源头村建立“零污染”生态农业园,指导农户生态种植、施肥,对土壤质量进行不定期监测和提升,助力乡村振兴,践行“两山”理论。

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还承担了乐清、瑞安、文成、永嘉8个县(市、区)的土地质量调查项目,对8个县(市、区)的土壤进行元素测试,了解温州整体土壤质量情况,并进行数据建档、报告编写等成果集成工作,为温州接下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打好基础。

来源:温州晚报

记者:傅芳芳

通讯员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