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华人

让世界创新药唱响“中国声音”——“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俞德超的归国情

图集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题:让世界创新药唱响“中国声音”——“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俞德超的归国情


       新华社记者陈芳、胡喆


       发明全球首个溶瘤免疫治疗类抗肿瘤新药“安柯瑞”;发明“康柏西普”,结束了中国上千万黄斑变性致盲患者无药可治的历史,让他们有了重见光明的希望;签下“中国生物制药国际合作第一单”,用自主研发的单克隆抗体与世界制药巨头美国礼来达成33亿美元的战略合作……


       “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俞德超,中国创新药领域崭露头角的领军型人才,他的名字不仅与国际生物制药领域诸多“首创”联系在一起,更让世界在创新药前沿看到了“中国制造”,听到了“中国声音”。


       “家国情怀”总相牵:“不做巨变的旁观者,要做巨变的参与者”


       从一个“浙江天台山里走出来的放牛娃”成长为专业领域的国际级专家,俞德超说:“我的求学之路并不顺利,探索自己最想做什么,用了很长时间,但兴趣永远是最好的导师。”


       俞德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里孩子,8岁开始放牛砍柴,放牛时他就养成了“爱动手”的习惯。考上大学后,实验课让俞德超尤为着迷。从本科到研究生、博士生,辗转多个专业后他终于发现,“细胞结构”“分子生物学”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


       1989年,俞德超成功考取了中科院分子遗传学专业博士生,毕业后赴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后站从事药物化学专业研究。当时正是美国生物制药产业蓬勃发展的时期,这让俞德超第一时间接触到世界生物制药最前沿的研发工作,也让他深切地体会到研发一种大分子抗体类生物药的难度。


       生物药研发有多难?俞德超说:“化学药、生物药的开发过程都很复杂,但两者最大的差异表现在制造过程中。如果把化学药的制造看成是造一辆汽车的话,那生物药的制造就相当于造一架波音777飞机。找一个生物药单克隆抗体,工作人员要在10亿、甚至100亿的抗体库里通过特定的方法一步一步筛出来。”


       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俞德超1997年加入美国的一家生物制药公司,短短两年,他就从一个普通研究员成长为公司负责研发的副总裁。


       在美国生物制药领域奋力拼搏十余年,俞德超成为颇具影响力的专家,在海外看到祖国发展的日新月异,他的内心不能平静:“在欧美国家几乎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产品,唯独难觅‘中国制造’的药品!”尤其是听到家乡亲友因为某些疾病去世的消息时,俞德超“一流生物药中国造”的愿望越发强烈。


       “不能做巨变的旁观者,要做巨变的参与者。”2006年元旦,俞德超告别妻女独自一人回国,投身国内生物制药的发展大潮。


       “一滴水珠”的突破:“不盲目迷信国外,要树立我们的民族自信”


       康柏西普是俞德超回国后发明并领导开发上市的第一个生物创新药,在我国生物制药领域留下重要一笔:它是我国第一个具有全球知识产权的单克隆抗体类药物,是我国近10年来批准上市的第一个大分子药物,被列为“十二五”国家“重大药物创制”专项的标志性成果。


       当时,在中国进行生物药开发是一项极具挑战、创造性的工作,俞德超对此记忆犹新:“当时的研发条件特别艰苦,连开展试验的动物模型都没有,眼球注射用药要求又非常严格,我们只能一步一步摸索着来。”


       2013年12月4日是俞德超终生难忘的日子:康柏西普历经近8年的研发与试验,终于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批准,成功上市。


       该药上市后不久就得到医生的认可和患者的青睐,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超过50%,并打破了国外专利药物在专利期内不降价的传统:2016年7月,全球眼科药物领域引领者诺华公司在雷珠单抗还有10年专利期的情况下主动降价,其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价格由原来的每支9800元下降到7200元。


       最幸福的事:摆脱受制于人,让中国人早日用上生物药


       2011年8月,俞德超和他的海归创业团队在苏州工业园区创办了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他凭借自己的数十项发明专利吸引了大量投资资金,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企业的创新也驶入了快车道。


       有西方媒体专门提到“千人计划”专家俞德超创建的苏州信达生物公司,认为信达的迅猛势头代表了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未来发展。


       作为“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俞德超拥有60多项发明专利,其中38项是美国专利。在国内,他已研制并成功开发上市两个国家1类新药。


       但中国医药科技创新底子薄,欠账多,起步较晚的事实总是刺痛着俞德超。他说,2016年,世界卖得最好的十个药里面八个是生物药,生物药在医药板块中的比重越来越高,但在中国,销售得最好的十个药里没有一个是生物药,原研生物药的占比更低。


       “创新药研发既是同死神赛跑,也是与国际同行赛跑。”俞德超深知:中国医药原始创新能力必须提速,医药生物产业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要让世界创新药唱响“中国声音”!

+1
article_img
责任编辑: 郭洁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