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奇闻

陶渊明故里之谜

    陶渊明,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南朝宋初时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

article_img

    要想了解陶渊明的故里,还得从他的归隐地开始说起。正史是这样介绍的:陶渊明辞官后,便回了故里。这个故里究竟是哪里,却没有直接写明。也正是因为没有明确记载,所以引来了史学家们的猜疑。人们只能从他的生活中、诗词中去寻找答案。
    那时,陶渊明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因其居住地门前栽种了五棵柳树,又被人称为五柳先生。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至今脍炙人口。
    陶渊明还喜欢喝酒,而且是每饮必醉。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之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他家,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
    不过,他的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拜访。这时,陶渊明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陶渊明,给自己写了《拟挽歌辞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历程,与世长辞。他被安葬在南山脚下的陶家墓地中,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市和星子县交界处的面阳山脚下。如今陶渊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块碑石组成,正中楷书“晋征土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刻墓志,右刻《归去来兮辞》,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孙所立。
    通过以上介绍,人们认定陶渊明为“寻阳柴桑人”(浔阳古称“寻阳”),但具体地点又难以确定,后人有意成无意将祖籍、出生地、居住地、卒处,这些原本不同的概念混淆了,特别是因“柴桑县”的界定,让人们众说纷纭,难以把握。虽然陶渊明的墓地,在江西省九江市和星子县交界处的面阳山脚下,但并不能说明他的故里就在那里。
    也有人说,陶渊明辞世不久,与他同时代的文学家颜延之作文纪念。但颜延之在《陶征士诔并序》中也只说:“有晋征士浔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却不说明陶渊明的寿数几何,也不说陶渊明卒于何月何日及葬于何地。看来,陶渊明作为一个大隐士,真的是货真价实,名不虚传,连生卒的时间、地点都隐去不载了。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诗人的生死之谜就这样成了千古疑案。也有人说,陶渊明死前就曾交代过他的朋友颜延之等人,不准跟别人说起他的住地,更不可在诗里留下自己的详细情况,因为他要做一个真正的隐士。
    后来,经过史学家们多次研究,认为以下几个地方都有可能是他的故里。一,栗里(庐山山南温泉栗里陶村);二,上京(庐山山南白鹿玉京山);三,楚城(庐山西南鹿子坂);四,鹤问(九江市西郊七里湖滩);五,宜丰。但都因证据不足,无法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