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军事

43年前苏联在赫尔辛基掉入致命陷阱,今日美俄峰会普京全胜!

article_img

这次美俄峰会在美国媒体看来,是普京全胜而特朗普惨败。特朗普拒绝指摘俄罗斯涉嫌干预美国2016年总统大选,更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站在同一阵线,称美国愚昧令美俄交恶。美国共和、民主两党猛烈批评特朗普,有民主党员更直斥特朗普快要成为“卖国贼”。不过相比今天普京的胜利,43年前同样在赫尔辛基举行的美苏峰会,苏联踌躇满志想要超越美国,没想到却掉入了美国的陷阱。

article_img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勃列日涅夫上台10年后,苏联的军事实力有了迅速发展,苏美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到1975年苏联的钢、生铁、石油、煤、水泥、化肥和棉织品等工业品产量已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军事上,苏不仅常规力量对美居明显优势,战略导弹亦已达2402枚,超过美国(1710枚)40%,弹头达2500个,相当于美(8500个)的32%(但弹头总投掷重量两国相当),而且正在开始研制、部署分导多弹头导弹,并加紧研制新型核潜艇和远程轰炸机。

article_img

与此同时,美国经济相对下降,通货膨胀、美元危机使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领袖地位严重削弱。在这种形势下,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在《和平与社会主义问题》月刊(1975年第3期)上撰文称,现在“世界力量对比变得有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帝国主义”,“帝国主义现在不拥有军事优势”。因此,苏共中央政治局侯补委员、中央书记波诺马廖夫在1975年6月4日讲话称,当前是苏联“发动稳固的、不可逆转的历史性进攻的时代”。

article_img

尤其是两个超级大国为了防止对方打破战略武器“平衡”,取得单方面军事优势而进行的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仍未取得突破,希望利用欧安会首脑会议之机,通过两国最高领导人的会晤给以新的推动。在这样的背景下,1975年7月30日和8月2日勃列日涅夫和福特先后在美、苏驻芬兰使馆举行了两次共达5个半小时的“小型最高级会议”。葛罗米柯和基辛格参加了会晤。

article_img

福特说,这两次会谈“4/5的时间用于讨论限制战略武器会谈问题”,并“在一些实质性问题上达成了协议”,但在“一些很重要的”和“具有决定性的”方面仍未谈妥。此外,还讨论了中东局势和双边关系间题。这次会晤从成果上,对于双方并没有明显的影响。事实上会晤后,由于安哥拉问题,苏美关系反倒发生了倒退。福特谴责苏干涉安哥拉已“超越它的势力范围”。当时西方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苏联搞的“缓和”是只对苏有利的“单行道”。

article_img

但实际上,当时赫尔辛基峰会苏联虽然强势崛起、咄咄逼人,但实际却签署了一个对自己致命的文件——《赫尔辛基协议》。1975年8月1日,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了关于国际安全与欧洲合作的会议,包括美国、苏联共37个国家签署了这项协议。赫尔辛基协议的内容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类是和平解决争端和建立互相信任措施;第二类是经济合作;第三类是强调人权;第四类是改善东西方关系。

article_img

尽管当时苏联国内媒体宣传签署《赫尔辛基协议》是勃列日涅夫的重要外交成就,但实际上其中的人权条款为苏联和东欧的民主运动提供了道德与法律上的支持,其内容包括允许签约国组建人权监督小组,成为相异政见运动和非暴力抗议团体兴起的突破口。

article_img

人权和自由问题是这份协议中的关键部分,使西方国家得以保护前苏联集团内部不同政见组织。很多人认为,《赫尔辛基协议》是“二战”后签署的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条约,保守派人士甚至认为该协议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后来美国官员也承认《赫尔辛基协议》在前苏联剧变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赫尔辛基协议》的指导下,西方对苏联开始了大规模和平演变的过程,并最终取得成功。

article_img

43年后,苏联已经不复存在,继承苏联的俄罗斯经济实力也大幅缩水。但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却没有甘于成为西方的附庸,而是有声有色地在西方的围堵之下展开对攻。特别是利用社交媒体和网络战,俄罗斯甚至被认为影响了“美国总统大选”的最终结果。43年前和福特会面的勃列日涅夫69岁,比今天65岁的普京总统还要大4岁,但是在应对美国及西方围堵和挑战的政治手腕上,普京比当初的勃列日涅夫高出不知道多少。那么问题来了,现在72岁的特朗普,才能赶得上当初62岁的福特总统吗?article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