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军事

脚蹬风火轮,手持霹雳棒,我不是哪吒和悟空,我是日耳曼列车炮!

原创  丛丕|崎峻文化 崎峻军史周刊

article_img

在一战及二战时期,列车炮是陆地火炮系统中最具威力的类别。列车炮也称铁道炮,是安装在特制的铁路车辆上,由机车牵引在铁道上机动和发射的大口径火炮,通常由舰炮改装而成,也有专门设计的型号。列车炮的概念是在19世纪中期由俄国人首先提出的,最早的实战运用发生在美国内战时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列车炮的发展进入兴盛时期,在一战的欧洲战场上各国都大量使用列车炮。随着航空兵的兴起和战争形式的变化,列车炮渐趋没落,但在二战战场上仍有不俗表现。在列车炮的设计制造和实战运用领域,德国是当之无愧的王者,在一战时期善于造炮的德国人就打造了数量众多、性能出众的列车炮,到二战时期更将“重炮情结”升华到极致,在列车炮的历史上创造了诸多令别国仰视的记录。

article_img

■ 美国内战时期的列车炮,摄于1864年彼得斯堡围攻战期间。该炮由一门32磅舰炮和一台加装防护结构的铁路平板车构成,这是列车炮最初的原始形态。

article_img

■ 一战时期法军使用的320毫米列车炮。在一战的欧洲战场上,各交战国都大量装备和使用了列车炮。

兴衰沉浮

一战之前,德国拥有发达的铁路网,非常适于列车炮的运用,但由于德国已经发展了性能优良的重型野战炮,所以对于列车炮的需求并不强烈,在1914年一战爆发之前,除了少数设计方案外,德国人并未实际制造过列车炮。一战爆发后,特别是前线进入静态对峙状态后,为了弥补重型火炮的不足,德军将海军舰炮转用于陆战,并使用铁路运载平台解决重型舰炮在陆地的机动和射击问题,由此开始大量装备列车炮,而作为德国主要舰炮生产商的克虏伯公司自然承担了列车炮的设计和制造任务。在一战期间,克虏伯公司推出了多种型号的列车炮,其口径在150毫米到380毫米之间,它们利用铁路网在战线各处调动,为德军的进攻和防御提供强有力的火力支援。

article_img

■ 1918年5月,在西线作战的德军38厘米SKL/45型“马克斯”列车炮。该炮是德军在一战时期装备的口径最大的列车炮,最大射程可达47.5公里,制造数量为8门。

德国列车炮的凶悍火力给协约国军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在1918年战争的最后几个月中,协约国军队在进攻中俘获了部分德国列车炮,全都就地拆解或解除射击能力。在德国投降后,协约国收缴了72门德国列车炮,法国强烈要求将其全部废弃,而英国否决了法国人的要求,允许德国保留24门列车炮用于海岸防御,但是在《凡尔赛和约》中严格禁止德国拥有、设计和生产坦克、重炮等重型武器,其中包括列车炮。

在和约的限制和战胜国的监控下,克虏伯公司的列车炮部门一度萎缩到仅有20人!根据和约规定允许德国保留的24门列车炮包括4门210毫米SKL/40、SKL/45型,12门240毫米SKL/40型和8门280毫米SKL/40型,此外,德国人还暗中藏匿了部分列车炮的组件,这些残存火炮和组件就成为日后德国列车炮复兴的基础。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对于列车炮的型号称谓最初为SKL,SK意为“速射炮”,L表示“长身管”,也有称为Kst的,即德语“岸炮”的缩写,后来统一用K(E)表示火炮种类,K为“火炮”,E为“铁路运载”。

article_img

■ 1918年时德军装备的28厘米SKL/40型“布鲁诺”列车炮。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保留了8门该型列车炮用于海岸防御。“布鲁诺”列车炮及其改进型号在二战期间继续参战,一直服役到1945年。

1933年纳粹党掌权后,废除《凡尔赛和约》,开始重新武装德国。在这一背景下,德国军方拟定了一项计划,重建列车炮部队。这项计划分为三个阶段实施,首先是对现存的24门列车炮进行翻新和技术升级;其次是利用一战遗留的组件重新制造8门列车炮;最后是发展新一代的列车炮系统。具体实施上述计划的任务毫无意外地又落到了克虏伯公司头上,在摆脱了协约国的监控后,该公司的列车炮部门迅速膨胀,人数增加到2000人以上,由埃里希·米勒担任部门负责人。

article_img

■ 二战时期德军装备的15厘米K(E)型列车炮,该炮安装在旋转炮架上,可以自由调整射向。

在1936年到1939年间,克虏伯公司翻新和重造了32门基于一战设计的列车炮,包括150毫米炮4门、170毫米炮6门、240毫米炮9门、280毫米炮13门。这些列车炮有些是从协约国军事管制下残留的旧式火炮,有些是利用藏匿的组件重新组装的,还有的是使用库存的舰炮,结合旧组件和新造组件组装而成。通过上述方法,在二战爆发前,德军装备的列车炮数量得到了较大增长,但是这些火炮大多是一战时期的旧型火炮,技术性能已经不算先进,因此新成立的陆军武器局将列车炮复兴计划的重点置于发展新型的现代化列车炮,其中部分型号是按照传统设计思路,利用多余的海军舰炮加以改造,还有的型号则是全新设计的。

38厘米K(E)型

38厘米K(E)型列车炮是基于380毫米SKC/34型舰炮研发的,该型舰炮即著名的俾斯麦级战列舰的主炮。除了供应俾斯麦级的舰炮外,克虏伯公司依据军方订单制造了更多数量的380毫米舰炮,但是战争爆发后,海军大型战舰的建造搁置,因此军方决定将多余的380毫米舰炮转用为岸炮或列车炮,其中改造为列车炮的有4门,即38厘米K(E)型列车炮,它们也被称为“齐格弗里德”,改造工作在1939年到1941年间完成。

article_img

■ 在“提尔皮茨”号战列舰的舾装现场,一门380毫米SKC/34型舰炮正被吊装到舰上。后来,多余的380毫米舰炮被德军转用为岸炮和列车炮。

38厘米K(E)列车炮的火炮参数与SKC/34型舰炮大致相同,口径380毫米,炮身长度18.4米,约合48倍径。该型火炮采用与其他列车炮相仿的箱型梁炮架,在炮架前后各有一组16轮车架,炮车整体重量达286吨,全长为31.32米。火炮在炮架上无法左右转动,只能上下仰俯,最大仰角为52度,其射向由轨道指向赋予,或者借助环形轨道获得全向射界。38厘米K(E)型列车炮发射标准的海军弹药,主要弹种包括弹头引信榴弹,弹底引信榴弹和弹底引信穿甲弹,上述炮弹重量均为800公斤,炮口初速820米/秒,最大射程42公里。此外,该型列车炮还配有一种轻量型榴弹,在弹头和弹底均装有引信,炮弹重量495公斤,装有69公斤TNT,使用全装药射击时炮口初速达1050米/秒,最大射程为55.7公里。38厘米K(E)型列车炮仅能在0度角装填,在每次射击后都要将火炮放平。

article_img

■ 一门刚出厂的38厘米K(E)型“齐格弗里德”列车炮,火炮呈45度仰角。

除了380毫米舰炮外,德军还计划将406毫米SKC/34型舰炮也改造为列车炮,但这项计划没有具体实施。

20.3厘米K(E)型

与38厘米K(E)型列车炮的情况相仿,203毫米K(E)型列车炮是以203毫米SKC/34型舰炮为基础设计的,其使用的火炮源自克虏伯公司为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制造的主炮及其备份炮。在1940年到1942年间,克虏伯公司制造了8门20.3厘米K(E)型列车炮。

article_img

■ “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的主炮塔特写,其使用的203毫米SKC/34型舰炮后来也衍生出列车炮型号。

20.3厘米K(E)型列车炮的口径为203毫米,炮身长度为11.587米,约合60倍径,炮身重量20.7吨。该型列车的炮架设计参考了一战时期的210毫米SK“彼得·阿达尔贝特”型列车炮,但对部分结构进行了修改,在炮架前后各有一组8轮车架,炮车整体重量为86.1吨,全长为19.44米。除了铁路机动外,有历史照片显示,该型列车炮还可以使用两台12轮拖车进行公路运输。20.3厘米K(E)型列车炮的炮身可以在炮架上做微小的左右偏转,但由于资料缺失,其水平射界范围并无定论,一说为2.4度,另有0度14分的说法。同德国其他型号的列车炮一样,该型火炮也可通过环形轨道实施全向射击。火炮射击仰角范围在+10度到+47度之间。20.3厘米K(E)型列车炮同样配用海军弹药,包括两种榴弹,一种重122公斤,另一种重124公斤,并装有弹底延迟引信,两种炮弹的初速均为925米/秒,最大射程37公里。与38厘米K(E)型列车炮一样,20.3厘米K(E)型列车炮也只能在水平位置装填,每次射击后均需要放平,影响了射击速率,大约2分钟才能完成一次射击,而在舰炮状态下203毫米炮的射速可达4~5发/分。

article_img

■ 德军20.3厘米K(E)型列车炮的彩色侧视图。

article_img

■ 这幅历史照片展示了20.3厘米K(E)型列车炮的公路运输状态,铁路车架被更换为两台12轮拖车。

虽然20.3厘米K(E)型列车炮的性能不差,但并不受德国陆军的欢迎,因为陆军火炮的口径序列中不存在203毫米口径,也无相应弹药供应。德国陆军曾希望克虏伯公司对203毫米列车炮做扩膛处理,使之能够使用陆军标准的210毫米炮弹,但研究结论是这样做很不经济,因而作罢。不过,陆军随后向克虏伯公司订购了8根210毫米备用炮管,准备在203毫米炮管磨损过度后将其替换,但这些炮管都没有派上用场,因为203毫米列车炮在用尽其身管寿命之前就大多在战斗中损失了。

article_img

■ 处于战斗状态的20.3厘米K(E)型列车炮,该炮使用标准的海军弹药,而德国陆军希望能够更换炮管,使用陆军标准的210毫米炮弹。

21厘米K12(E)型

早在魏玛时代,克虏伯公司就暗中设计一种超远射程的列车炮,作为一战时期“巴黎大炮”的继承者,但直到纳粹上台后才获得资金支持,于1935年展开具体研发,这就是21厘米K12(E)型列车炮,正如该炮型号中的12所示,其设计目标是射程达到120公里。

K12(E)型的研发难点在于克服“巴黎大炮”炮管磨损过快的缺陷。根据作战记录,“巴黎大炮”的身管寿命仅有50发,而且炮弹的弹径逐渐增加,以适应因磨损而扩大的炮管直径,炮弹的发射必须严格遵循顺序,一旦发生错误就会导致炸膛事故。针对上述问题,克虏伯公司在设计K12(E)时重点改进了炮膛结构和弹体结构,将膛线减少到8条,并在弹体本身铸造与膛线配合的凸槽,以减轻磨损程度,延长身管寿命,还特意制造了一门105毫米试验炮对新设计进行验证,取得了成功。

article_img

■ 一战著名的“巴黎大炮”,德军研发该炮的目的是为了炮击法国首都,其射程可达130公里。二战时期的21厘米K(E)型列车炮被视为“巴黎大炮”的继承者。

K12(E)型列车炮的口径为210毫米,为了获得超远射程其炮身长度达33.3米,约合158倍径,为了防止炮管因为自身的重量而弯曲,在炮管外加装了额外的支撑装置。细长的炮身被置于一个箱梁型钢制主炮架上,主炮架两端置于两个副炮架上,副炮架下装有行走机构,前部副炮架下有2组10轮车架,后部副炮架下有2组8轮车架。在主炮架和副炮架上均装有液压反后坐装置,将列车炮的后坐距离控制在98厘米。为了平衡炮身重量,火炮耳轴的安装位置尽量靠前,这使得火炮在进行大仰角射击时炮尾会降低到主炮架下方,并且非常接近地面,为了保证炮身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后坐运动,在副炮架上安装了液压升降机构,可以将主炮架升高1米,但是在这一状态下无法进行装填,所以每次射击后都要把主炮架降低到装填位置,这显然会影响射击速度。

article_img

■ 德军21厘米K12(E)型列车炮的彩色侧视图。

克虏伯公司于1938年完成了K12(E)的首门原型炮,命名为K12V,其全重达302吨,全长41.3米,射击仰角为+25~+55度,发射的榴弹重量为107.5公斤,炮口初速为1500~1650米/秒,最大射程可达115公里,有效射程约45公里。K12V的试射取得了良好的结果,但军方对于火炮射击时需要反复升降炮架的设计不甚满意,于是克虏伯公司做出改进,修改了炮架结构和反后坐装置。经过改良后的第二门炮于1940年夏季交付军方,命名为K12N,其全重增加到333吨,全长增至44.945米。K12(E)型列车炮在炮架上可以左右偏转0度25分,在特别设计的环形轨道上可以获得360度全向射界,此外与火炮配套的车厢上载有T形轨道附件,借助该附件可使火炮转向90度。

article_img

■ 处于运输状态下的K12(E)型列车炮,细长的炮管向前伸出。

article_img

■ 处于战斗状态的K12(E)型列车炮,其主炮架已经升高,在高仰角状态下炮尾降低到主炮架下方。

K12(E)型列车炮基本达成了设计目标,但仅制造2门,因为随着远程轰炸机的出现,德军已经不再需要这种超远程火炮进行战略威慑。2门K12(E)被编入第701列车炮连,部署在法国加莱地区,用于炮击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英格兰南部。英军曾在肯特郡的查塔姆地区发现了K12(E)的炮弹碎片,弹着点距离法国海岸约88公里,但其实战意义也仅限于英国人的惊叹而已。

article_img

■ K12(E)型列车炮开火时的壮观场面。这幅著名照片曾被用作《信号》杂志的封面,因而广为流传,不过该型列车炮最大的作用大概就是宣传了。

28厘米K5(E)型

相比徒有射程的K12(E),由克虏伯与汉诺马格联合研发的28厘米K5(E)型列车炮具有更优良的实战效能,实际上K5(E)是德国在二战时期装备的最现代化和运用最广泛的列车炮武器系统。K5(E)的设计始于1934年,原型炮于1937年完成,德国陆军首批就订购了8门,于1940年完成。在战争期间,军方连续追加订货,使其最终产量达到25门,这也是德国列车炮中制造数量最多的型号。K5(E)型在服役后被德军昵称为“苗条的贝尔塔”。

article_img

■ 处于战斗状态的K5(E)型列车炮,该型列车炮是二战时期德军制造数量最多、性能最好的列车炮。

article_img

■ 处于运输状态的K5(E)型列车炮。

K5(E)型列车炮的实际口径为283毫米,炮身长度为21.5米,约合76倍径,炮身重量约85吨,炮管内有12道膛线。在早期生产的火炮上膛线深度为10毫米,但在使用中屡屡发生炮管开裂的情况,因此在后续制造的火炮上将膛线深度减少为7毫米。火炮被安装在一个坚固的箱形梁炮架上,在炮架前后各装有一组12轮铁路车架,构成行走机构,可在德国标准轨距的铁路上行驶。K5(E)型列车炮的全重为218吨,在运输状态下的全长为30米,战斗状态下为32米。火炮的水平射界仅有2度,但借助特制的环形轨道可实现全向射击。火炮的最大仰角为50度,在发射常规弹药时的初速为1120米/秒,最大射程可达64公里,射击速率可达3~5分/发。K5(E)型通常使用两种型号的榴弹,其中G35型重255公斤,装有30.5公斤TNT;Gr.39型重265公斤,装有44.5公斤TNT。

article_img

■ 这幅彩绘展现了K5(E)型列车炮“利奥波德”准备射击时的状态,从总体看K5(E)型列车炮的设计相当简洁实用。

article_img

■ K5(E)型列车炮的开火瞬间,地面上的德军士兵纷纷捂住耳朵。该型列车炮的最大射程达64公里,使用火箭助推炮弹可达86公里。

article_img

■ 3名德军炮组成员与K5(E)型列车炮使用的283毫米炮弹合影,通过对比可见其炮弹尺寸不小,绝非人力所能搬动。

在战争期间,德军对K5(E)实施了一系列改进计划,为其配备新的炮管和新型弹药,以提升射程。德军为K5(E)开发了一种火箭助推增程弹,型号为R Gr 4351,炮弹全重为248公斤,装有14公斤炸药和20公斤双基火药推进剂,最大射程可达86公里,但相对常规弹药在精度上会有一定的损失。为了配合火箭增程弹的使用,K5(E)将更换新型炮管,其膛线数量增加到60条,膛线深度为7毫米。使用该型炮管及火箭增程弹的K5(E)被称为K5Vz。此外,K5(E)还有一个被称为K5 Glatt的改型,采用310毫米滑膛炮管,发射带有稳定翼的次口径箭形炮弹,其射程高达150公里。关于K5(E)最有趣的改进计划莫过于K5 ERF,这项计划是针对盟军飞机的威胁制定的,主要内容是改变火炮的行走机构,用多台虎王坦克底盘取代铁路车架,使其可以脱离铁路线进行越野机动,不过可以想见这种庞然大物的机动能力肯定相当低下。

article_img

■ 德军31厘米K5 Glatt型列车炮的彩色侧视图。

article_img

■ 31厘米K5 Glatt型列车炮使用了箭形远程炮弹,射程可达150公里。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K5(E)外,德国列车炮部队还装备了其他型号的280毫米列车炮,主要是一战时期遗留的旧式火炮,使用德国旧式战列舰上的40倍径280毫米舰炮,这些火炮被统称为“布鲁诺”。从1936年开始,德军对老旧的“布鲁诺”炮实施升级改造,为其换装新造的45倍径280毫米舰炮,经过改进后的火炮被称为“长布鲁诺”,完成数量为3门,仍使用40倍径炮管的列车炮则相应地称为“短布鲁诺”。在1938年,另一项改进计划开始实施,采用58倍径280毫米火炮,这一改进型号被称为“新布鲁诺”,在1940年至1941年间完成了3门。此外,德国还有2门使用42倍径280毫米岸炮改造而成的列车炮,被称为“重型布鲁诺”。

article_img

■ 德军28厘米“短布鲁诺”列车炮的彩色侧视图。

article_img

■ 德军28厘米“新布鲁诺”列车炮的彩色侧视图。

article_img

■ 德军28厘米“重型布鲁诺”列车炮的彩色侧视图。

80厘米K(E)型

在所有德国列车炮项目中,最为野心勃勃,也最闻名遐迩的自然是80厘米K(E)型列车炮,在诞生之初就加冕为“炮中之王”,是人类战争史上重量体积最大,发射炮弹重量最大的陆地火炮。

80厘米K(E)型列车炮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克虏伯公司受军方委托,研究设计一款用于攻击法国马奇诺防线的超重型火炮。技术论证表明要达到军方要求火炮的口径将在700~1000毫米之间,重量在1000吨以上!考虑到如此巨大的火炮在进行机动和部署时存在很大的难度,军方暂时将这一计划搁置。1937年,希特勒在视察克虏伯公司时看到该型火炮的设计方案,对此极感兴趣。在最高领袖的支持下克虏伯公司开始了超级火炮的开发制造,预计在1940年完成,由于技术上的重重困难,研发进度大为拖延,首门炮直至1941年才交付。

article_img

■ 德军80厘米K(E)型列车炮的彩色侧视图,上为一号炮“古斯塔夫”,下为二号炮“多拉”。

80厘米K(E)型列车炮的口径为800毫米,炮管长度为32.5米,约合40.6倍径。火炮安装在特别设计的巨型炮架上,由8个10轮车架支撑,火炮的整体长度为47.3米,宽7.1米,高11.6米,全重达1350吨。由于体积过于宽大,80厘米K(E)型列车炮无法像其他列车炮那样在标准铁路轨道上机动和发射,需要分解后由铁路运输,并在前线进行组装后投入战斗,而且还需要临时铺设双轨铁路供其进出阵地,因此该型火炮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列车炮。80厘米K(E)型列车炮依靠环形轨道调整射向,最大仰角为48度,发射一发炮弹所需的时间为30~45分钟,甚至更长。该型火炮配用的炮弹有2种,包括穿甲弹和榴弹。穿甲弹重7.1吨,装药量250公斤,初速720米/秒,最大射程为38公里;榴弹重4.8吨,装药量700公斤,初速820米/秒,最大射程为47公里。

article_img

■ 本图通过等比例模型的对比展示了80厘米K(E)型列车炮的硕大,由上至下分别是80厘米K(E)型列车炮、28厘米K5(E)型列车炮和虎式坦克。

article_img

■ 组装完成的“古斯塔夫”列车炮,对于旁边的人群而言,这简直是一座山峰!

article_img

■ 1945年初,几名英军军官与缴获的800毫米炮弹及其发射药筒合影,可见炮弹尺寸之大,“古斯塔夫”的炮弹最重可达7吨!

德国陆军向克虏伯公司订购了2门80厘米K(E)型列车炮,首门炮于1941年9月交付,被命名为“重型古斯塔夫”;第二门炮交付时间不明,应在1942年,被命名为“多拉”。有资料称军方还订购了第三门炮,计划于1944年交付,该炮将采用520毫米口径的炮管,发射远程火箭助推榴弹,射程高达190公里,被命名为“长古斯塔夫”,但未能实现。虽然80厘米K(E)型列车炮创造了火炮史上的诸多记录,展现了德国人精湛的造炮工艺,却是所有德国列车炮中实战性能最差的一款,实际上在其诞生后仅进行了一次实战。尽管炮弹威力非常大,但是与其在制造、运输和部署时的巨大消耗相比,完全不成比例。随着以V-1、V-2为代表的导弹武器的出现,所有列车炮都只能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article_img

■ 德军的V-2弹道导弹是一种跨时代的新型武器,在射程和威力上都优于列车炮。

article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