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柳青):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病毒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是中国生物医学领域杰出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中国分子病毒学、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侯云德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表示,科学工作者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是要为老百姓做贡献。
侯云德出生于1929年,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七年制,1962年被苏联医学科学院破格授予医学博士学位。1962年回国后,他历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所长、三届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等职务。现任国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
上世纪80年代初,侯云德带领科研团队,率先在中国完成了当时最大基因组的病毒--痘苗病毒天坛株的全基因测序,构建了一系列新型原核表达载体和病毒基因治疗载体,发现了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抗原表位及其致癌分子机制等,奠定了中国分子病毒学的研究基础。他率先研发出国际独创、中国首个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干扰素α1b。1993年,作为第一完成人,侯云德以“人基因工程α型干扰素系列产品的研制、生产和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侯云德表示,这一基因工程药物不仅已经应用于千万患者的临床治疗,而且将替代现有的同类产品:“我们国家α1b干扰素在国际上是创新的,而且将来世界上都要用这个(干扰素),取代现有的α2a和α2b干扰素。α2a现在国际上已经开始淘汰了,α2b副反应太大,打一针发烧39度,α1b只有37.5度最高,38度的都很少,副反应很低。”
侯云德在中国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建设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2008年,侯云徳被国务院任命为“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领导专家组设计了中国2008年至2020年应对重大突发疫情和降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结核病发病率、病死率(“三病两率”)的总体规划。侯云德还主导了2009年中国H1N1流感大流行的防控应对和科技攻关,取得8项世界第一的研究成果,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对流感大流行的成功干预。
2014年,作为第一完成人,侯云德以“中国首次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侯云德院士表示,从事科研工作60年,他深刻地体会到,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是与国家的需要、人民的愿望紧密相连的:“我应当做的事,我做了,我认认真真做了,也不是我个人做的,我是带领着一帮人共同做的。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在于改造世界。这点非常非常重要,党和人民、国家培养你,给你各种各样的条件,干什么?要为中国的老百姓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