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柳青):8号在北京举行的2017年度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南京理工大学院士王泽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侯云德院士分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授予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科技工作者,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自2000年度至2016年度,共有27位专家获奖。王泽山是中国著名火炸药学家,发射装药理论体系的奠基人,是火炸药资源治理军民融合道路的开拓者,系列原创性技术的发明人,为中国武器装备和火炸药产品的更新换代做出了杰出贡献。作为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泽山院士在火炸药领域有着怎样的经历和故事?
王泽山生于1935年,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火炸药专业。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对火炸药基础理论探索研究的基础上,他将火药、火炮、弹药、弹道等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了“发射装药理论与技术”学科分支架构,创立了发射装药学。同时,他深入解释了火炸药组成、结构、性能的规律,建立了炮、弹、药的构效关系,发展了火炸药理论。王泽山表示,国家的需要是他一生从事火炸药研究的初心和动力:“在我一生路线图中,第一个重要的节点是我进入哈军工,接受踏实的基础训练,确定为之拼搏一生的追求,就是中国的火炸药。我的感觉是,只要祖国需要,任何专业都可以。个人成功与你的(研究)专业没有绝对的关系。”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解决环境温度变化对武器性能的影响这一国际共性技术瓶颈问题,王泽山带领科研团队发现了火药燃面、燃速互补原理,建立温度-燃面补偿系统,对材料、方法、工艺等进行创新与集成,发明了“低温度感度发射装药技术”。其原理、材料、稳定性和普适性,全面优于国外技术。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王泽山获得199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从上世界90年代开始,面对制约远程火炮、等模块装药和炮射导弹等武器装备发展的难题,经过20余年的努力,王泽山带领科研团队建立了“最大膛压低、做功能力高”的弹道,使中国武器发射装药技术水平处于世界前沿地位。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王泽山在2016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针对废弃火炸药处理的难题,王泽山还带领团队开发了安全、绿色、资源化利用技术,创制出20余种军、民用产品,成为军民融合的成功范例。王泽山表示:“在工作上,我定位于火炸药,用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为国家国防的强大忠实奉献;在完成任务的时候,追求超越、创新,要争取、占据制高点;在实现目标和研究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动摇。这包括要注意理论、技术基础、多学科的融合和交叉,发挥群体的作用,要包容和诚信等。”
作为中国火炸药的领军人物,王泽山策划中国火炸药发展的路线和战略,培养了90多名博士和大批火炸药高层次人才。多年来,王泽山科研团队与火炸药相关企业、研究所紧密结合,开启了火炸药行业协同创新模式,推动中国进入火炸药世界强国的进程。至今,已经82岁的王泽山仍以过人精力勤奋工作在火炸药研究第一线。他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执着,影响了中国几代火炸药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