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财经

教育部盛会聚焦:做科创教育的“赋能者”

2017年11月25日,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中国教育智库网、校长派承办的第二届学校(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深圳站(以下简称大会),在深圳桃源居中澳实验学校召开。来自全国各地二十多个省市,包括教育管理部门领导、中小学校校长和教师在内的近2000人共同聚焦创新人才培养,积极思考教育的未来,努力探索未来教育、未来课程与管理方向。

11月26日上午,大会五场分论坛“未来教育之智慧教育与信息化”、“未来教育之创新教育”、“未来教育之传统文化与大阅读”、“未来教育之国际化教育”、“未来教育之新高中新高考”,同时在深圳桃源居中澳实验学校和富源学校成功举办。其中,由未来星空科学俱乐部独家策划承办的“创新教育”分论坛引起了与会嘉宾的广泛兴趣和参与热情,因场地座位限制,出现了“加椅子”和“站着看”的盛况!

article_img

大会现场

本次论坛邀请到创新教育领域顶尖专家学者、产业领袖、杰出校长等,从各自学术专业及实践经验出发,全方位展现了以创客教育、STEAM教育、科学教育为代表的创新型教育形态兴起、发展的时代背景、运作方式、社会价值及相关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和探索经验。深圳市南山教师发展中心主任、中国教育报2016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2017深圳市第四届全民阅读优秀推广人银艳琳担任主持,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青少年创新思维教育研究中心理事长、博士李亦菲,校长派总负责人、校长智库教育研究院院长、未来星空科学俱乐部创始人谢文辉,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实验学校副校长田亿欣,东莞市松山湖实验中学校长万飞,Makeblock创始人王建军分别作主旨发言。

李亦菲:创新驱动新路径——从创客运动到创客教育

article_img

创客运动有五个流派:构造者Constructor、探客Tinkerer、骇客Hacker、创新者Innovator、创客Maker。1968年的构造者,经过工具、文化和模式的影响,变成了今天的创客。随之改变的也是“创客”的定义。在当下来说,创客偏向的是以创意制作和开源分享为特征的综合实践性教育。促进教育创新要有教育创客,如果每位老师都可以成为教育创客,以创客空间来培育创客文化,开展创客教育,这样整个的教育创新就可以运转起来。

田亿欣:“科学+”学校的创新实践

article_img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实验学校学校有着很强的“科学+”基因,科学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及高端科研机构的智力资源和科普资源校本化都体现在了学校的特色课堂——博士课堂。博士们在课堂上各显神通并且将知识规范融入科学课程体系,以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这三点来贯穿于日常教学,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和家长的认可。此外,学校浸润式“科学+”校本课程体系还包括如中科讲坛、中科游学、科技节等。

万飞:松山湖中学的“创造教育”

article_img

在“互联网+”的教育时代,松山湖中学通过对“创造教育”新的理解及学校自身的分析,打造了“创新、创作、创业”的创造教育学习生态模式,强调学科学习、主题实践、项目合作,侧重健康、人文、科学、交往四大素养,通过智慧课堂、选修课堂等多重实践,旨在培养具有民族意识、国际视野、创造性人格的学生。

王建军:科技和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必然趋势

article_img

STEAM教育不同于传统学科教育。近年,国务院和教育部相继出台文件,推动了STEAM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必然趋势,助力STEAM教育发展,离不开产品和赛事的支持。

谢文辉:做科创教育的赋能者

article_img

当下,科创教育呈现了创新、多元、开放、跨界的特点,在探索科创教育时,会涉及到课程联动和活动联动两方面。以未来星空科学俱乐部为例,在课程联动方面,未来星空推出共建百所最具创客精神学校项目,以创客空间为依托,为学校打造科创课程及实践体系;在活动联动中,未来星空携手中央电视台《加油!向未来》节目,策划系列科普进校园活动;与中科院《科学世界》杂志社等单位联合策划组办的“科学世界杯”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大赛也将于近日正式启动,并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招募50所示范赛事基地校。

探索实践科创教育,不仅要重新思考时间(线上 vs. 线下)、空间(校内 vs. 校外)、内涵(传统应试 vs. 个性化学习)、形式(书本 vs. 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界限,更要考虑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各界联动互促。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指导、北京中科科技创新发展研究院发起成立的中国科普产学研创新发展战略联盟,以期通过共享、共通、共生、共荣的愿景,推进构建普惠性的科创教育平台。

article_img

大会现场

各界嘉宾的分享为创新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扎实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成果。正如谢文辉院长所说,我们都是科创教育的“赋能者”,教育与创新的结合,一定会发现关于人、关于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责编:周璇

article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