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华人

关注老人和护工 在英华人勿当“隐形人”

【欧洲时报实习记者罗宋伟报道】6月12日下午,题为“为老人和护工构建支持性社区环境”研讨会在伦敦华人社区中心举行。此次研讨会介绍了在英国财政紧缩背景下,不同地区养老和护工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同时呼吁在英老年华人积极践行各自应享有的养老福利。华福信托基金联合主席杜淑真致开幕词,华福信托基金项目经理杨永翠主持会议。

研讨会就护工权益的维护进行了讨论。曼彻斯特慧妍舍(Wai Yin Society)首席执行官Circle Steele说,慧妍舍为年满55岁以上的中国护工提供支持,维护护工正当权益。慧妍舍定期举行工作会议,讨论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护工工作之余,还会组织一些娱乐活动,如舞蹈、麻将、书法、太极,每周末还会组织旅游或户外活动。让护工在英国有一些归属感。Circle Steele还指出,他们都是义务为老年人提供护理和精神支持。

伦敦威斯敏斯特护工联盟(Westminster Carers Network)城市和临终关怀护工(City & End of Life Carers)项目经理弗朗西斯·恩加莱(Francis Ngale)指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护工们处于365天24小时全天候待命状态,且经常是同时做几件事情,他们面临极大的精神压力。为缓解压力,威斯敏斯特护工联盟为护工们安排了旅游、交友和帮助新护工融入当地社区的活动。

伯明翰华人社区中心首席执行官Anna Yim向大家介绍了伯明翰的华人社区的护工服务现状。她透露,伯明翰华人护工组织于2013年成立,为需要照看的华人提供家庭和医院护理,同时提供普通话、客家话和粤语语言服务。伯明翰市政府对该组织的资助于2014年终止。在保守党政府实行的财政紧缩政策的大背景下,该组织正面临倒闭危机。

伯明翰健康和护理经理Amy Cui对Anna Yim的发言进行了补充。她透露,“今年与健康相关的福利很难拿到,且护工得不到政府津贴。我们正在和相关部门联系,同时寻求法律援助。”同时,AmyCui也介绍了新护工上手难的问题,“有些护工年纪不大,三四十岁左右,他们不会讲汉语,很难与需要护理但不懂英语的华人进行沟通。此外,这些护工虽然在英国长大,却不了解英国养老体系。”

就华人家居护理计划,伦敦卡姆登华人社区中心(Camden Chinese Community Centre)华人家居护理项目(House bound Project)经理SumHau从宗旨、目标、服务范围、服务对象、如何获得服务和质量保证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他表示,该计划为年满55岁,体弱、患有长期疾病或心理疾病或身体残疾的老年人(包括华人)提供家居服务。服务区域涵盖卡姆登区、伊斯灵顿区(Islington)、威斯敏斯特区。满足华人长者文化和习俗上的要求,提供普通话、粤语、客家话和香港新界围村话服务。服务项目包括了家居援助、个人护理和外出支援。符合要求的人员可以通过社会服务部推介、私人参与、邀请家属或代表参与评估以获得相关服务。SumHau还透露,他们会通过专业水平测试和监督体系来保证护工服务质量。

伦敦全国华人保健中心(Chinese National Healthy Living Centre)退智症(俗称“痴呆症”)项目协调人陈玉萍介绍了退智症的基本情况。一开始,她就强调,dementia我们现在译作“退智症”,之前“痴呆症”的译法有偏见之嫌。她指出,英国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患有或受到退智症的影响,有67万名护工在照料退智症患者。全国华人保健中心提供退智症认知和援助服务,旨在提高人们对于退智症预防和治疗的意识,消除偏见,并对退智症患者和护工提供援助。

伦敦威斯敏斯特市政厅服务、复杂护理、成人护理服务处处长马尔科姆·罗斯(Malcolm Rose)向大家介绍了《2014年护理法案(The Care Act 2914)》。该法案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成年人护理,阐明了可获得护理资格的特定人群、可供选择的护理类型、受护理人群可获得的护理补贴(personal budget)以及每个受护理人的独立人格应得到尊重等事项。此外,罗斯还介绍了威斯敏斯特区护理服务的优势(如护工素质优良、忠实等)和问题(如缺乏针对不同文化背景人提供的个性护理服务等)。

最后,在小组讨论环节里,来自伯明翰、曼城和伦敦的华人社区代表都不约而同的表示,不少在英华人因为语言、文化等障碍或其他原因成了“隐形人”。他们不知道如何使用自己享有的受护理权利和福利津贴。一位代表表示,“我们这些华人组织就是本着帮助华人弱势群体的宗旨,让他们不要再做‘隐形人’。”

(编辑: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