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国内

中国发射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 量子卫星公布重大成果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柳青、王洹星):本周,中国成功发射首颗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慧眼”;量子卫星发布重大成果;中国科技部通报学术期刊集中撤稿调查处理工作,表示将严肃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中国首颗空间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本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将巡视银河系中的X射线源,详细研究黑洞和脉冲星,并监测伽马射线暴,探索利用脉冲星为航天器导航。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系统副总设计师倪润立说,从工程和技术指标上来讲,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具有功能强、探测波段宽、工作模式多等特点,既能实现定点观测,又能对大天区进行扫描成像,还能监测空间的高能爆发源。“卫星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个就是基于我国科学家首创的直接解调成像方法进行观测,有效载荷的种类比较多,规模大,卫星装载了高能、中能、低能三种X射线望远镜,以及空间环境检测器。第二个特点是卫星具有多种观测模式,是一颗对全天球进行观测的卫星,在设计寿命内需要完成多种空间目标的观测,为了完成这些目标,卫星设计了巡天扫描,目标定点凝视,小天区深度扫描三种主要的观测模式,而且拓展了伽马暴射线模式。”

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投入使用后,相当于一座完整的空间天文台,实现了中国高能天体物理领域由地面观测到天地联合观测的跨越,将推动中国高能天体物理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首席科学家张双南说:“我们可以说,这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空间天文望远镜,或者说空间天文台,由于它观测的范围很广,而且相对来讲,性能也是比较好的,将来会和我们地面的望远镜做联合的观测,我们想实现我们国内第一次的天地一体化的天文观测,这个我们是有信心能够实现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也是我们国家天文观测能力的一个跨越式的发展。”

量子是微观世界里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所谓量子纠缠就是无论相隔多远,两个量子状态就像双胞胎有心电感应一般,一个状态发生了变化,另一个也会改变,这种状态被爱因斯坦称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而量子分发就是指把一对具有“心电感应”的两个纠缠粒子分别发送到距离很远的两个点,通过观察两个点的结果验证量子力学的非定域性存在。这对保密通信领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此基础上的量子通信技术也被誉为信息安全的“终极武器”。

记者16日从中科院获悉,中国“墨子号”量子卫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千公里量级的量子纠缠,这将量子纠缠分发的世界纪录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同时也意味着量子通信向使用迈出了一大步。在16号的新闻发布会上,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宣布:“这次成果首先率先实现了千公里量级量子纠缠分发,这个在地面上以前没法完成。(成果同时)首次实现了空间尺度严格满足爱因斯坦定域性条件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那么,有了这个技术后它本质上就有两个潜在应用,将来在大尺度量子网络和通信试验里,这些技术都十分必要。”

遥感是目前人类快速实现全球或大区域对地观测的唯一手段。随着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的实施和快速推进,以及空间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中国形成了较强的对地观测能力。中科院本周发布了“中国可持续发展遥感监测报告(2016)”,充分利用了中国自主研发的各类卫星,以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专项等遥感数据,以绿皮书形式将遥感监测成果进行出版。中国可持续发展遥感监测报告主编、中科院遥感地球所研究员顾行发说:“非常重要的环境指标,是我们可以通过卫星技术、航天技术以及遥感技术,可以有效监测的指标,是耕地的保有量,新增建设用地的规模,单位GDP二氧化碳的排放、空气的质量,大家非常关心的PM2.5的排放、地表水质量等这几项,要想快速地、准确地、科学地对这些指标进行监测,遥感手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地手段,而且我们国家的航天技术、遥感技术已经发展到了这种程度,我们能够进行监测。”

今年4月,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旗下期刊《肿瘤生物学》宣布,一次性撤下107篇来自中国的医学论文,发表时间为2012年至2016年。撤稿原因是论文涉及伪造虚假同行评审。科技部政策法规司与监督司司长贺德方本周通报表示,此次论文集中撤稿事件虽是个别案例,但影响十分恶劣,严重损害了中国科技界的国际声誉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尊严,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学术环境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体系和力度都还需要进一步改进:“要以此次撤稿事件为契机,深化科技评价制度改革,强化以品德、能力、贡献为核心的人才评价导向,更好发挥‘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卫生计生委、科技部将在国家临床医学中心开展临床医生职称改革试点工作,科技部牵头的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将更好发挥议事决策、组织协调作用,推动相关学术机构完善学术期刊跟踪监测机制,加强学术领域诚信建设与联合惩戒工作,维护求真务实的科研环境和良好的学术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