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华人

中国舞台广 海归当自强

当前,我国正迎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归潮”,海外人才群体越来越成为国家创新发展的后备力量,大批归国留学人员在国内找到了施展自身才华的广阔空间。但同时,他们也遇到了不少瓶颈。
6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网主办第六期《海外问道》沙龙,围绕“海归人才与角色定位”的主题,与到场的多位学术机构、协会及企业代表共同探讨。
“海归潮”见证中国自信
都市职场剧《欢乐颂2》刚落下帷幕,剧中人物安迪作为商业海归精英圈粉无数。现实中,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不少海归人才凭借科研成果选择回国创业,报效祖国。
统计显示,十八大以来这5年,海归人数占到留学人数的70%。截至2016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11万人,其中2016年回国43.25万人。
“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宣传部主管赵沙在“海外问道”沙龙上分享了一组数据。“截止到目前,‘千人计划’共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7018人,各地引进高层次留学人才5.39万人。出国留学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的留学人员比例由2012年的72.38%增长到2016年的82.23%。”
强大的“磁铁”效应给国内企业发展带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国家“千人计划”联谊会海外部主管郭晓倩表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海归人才带来了大量的高精尖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同时风险投资、国际资本及各种新的融资方式不断涌入,加快了国内新经济、新技术,比如互联网、IT、通讯、生物医疗、传媒、文化教育等诸领域的发展,更促成了许多跨国经贸合作。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海归人才活跃在中国经济的各个增长极,在中国与全球联系、沟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联盟副秘书长刘洪志认为,全球化的视野,需要全球化的人才作为支撑。近年来,众多海归人才在互联网、生物医疗、教育咨询等领域创业成功后进入风险投资领域,进而帮助更多的海归和本土人才创业,促成大量创新成果转化和企业海内外上市。
转“逆”为“正”克服文化冲击
然而,由于不了解国内环境,海归们回国后往往需要克服“逆文化冲击”。除生活条件、工作节奏与国外有较大差异外,国内外在办事程序、沟通渠道与人际关系方面也存在很大不同。
对此,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人才科学基金副主任王真表示,海归人才急需一个重新认知自我与适应国内环境的过程。“我们在工作中了解到,‘逆文化冲击’在海归群体中普遍存在。大部分人谈及回国后的发展,或多或少会在社交、择业、就业、生活方式等多个维度表现出‘水土不服’。”
中国人才科学研究院科研组苏彦如也同样表示,从不同国家留学回来的海归人才,心态是不同的。“比如,英国可能讲究把产品做到极致,美国更注重商业模式,德国的制造业很强。所以海归们的文化适应变得极其重要。”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重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思路已逐渐清晰,但在理念上一些地方往往倾向于技术类人才,对熟悉国外先进运营模式的管理类人才重视不够。
平方创想首席执行官王刚指出,海外高层次管理类人才群体在跨国企业中已占据一席之地,但与之相对应的人才评估体系却并不完善。他认为,目前一些海归引才工程更多关注技术类,尤其新兴产业技术人才,而对运营管理人才关注度不高,认为管理水平不太好评估。
例如,新派公寓创始人王戈宏最早在华尔街起步,回国后从事白领公寓模式创新,想申请“千人计划”,因为是管理类人才而非技术类,最终没能成功。
“引进了懂技术的,如果没有懂管理的指挥、辅佐,技术人才的作用就有可能大打折扣。只有让管理类与技术类人才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才可实现‘1+1>2’的效果。”王刚分析道。
“筑巢引凤”服务海归人才
面对窘境,改善和提升海归服务体系才是要务。
中国青年海归协会会长林熙建议整合资源,建立一个国家层面的、统一的、权威的信息对接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创业的政策、环境、导师、问题和对接等,一目了然。如果国家启动这样的平台,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契机。正如服务最好的网约车司机总是接单最多,让留学人员像网约车司机一样,接受服务对象的评判,会提高他们在业内的声望,从而找到更多的施展机会。同时,如果让留学人员根据各园区的服务评价来选择创业服务和孵化机构,也会促进相关园区和机构服务质量的提升。”林熙直言。
其次,要引导留学人员与民营企业相结合。林熙认为,大量的民营企业需要国际人才,而留学人员缺乏当地的渠道和资金,这两方如果对接恰当,就能够实现双赢。
除此之外,为海归创业者们提供高效的服务和支持也尤为关键。尽管地方政府为鼓励“招才引智”,纷纷给出丰厚的优惠政策,不过在现实中,涉及钱、地、人等关键问题,往往得不到较好的落实。这样不仅挫伤了海归创业的积极性,更延缓了海归创业的速度。
据了解,在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参照国际经验打造高效、便捷、务实的海归创业发展环境。天津开发区的扁平化管理和服务体系就是其中之一。猎聘网海外业务售前经理刘俊宏表示,经历了长期海外求学创业经历的海归人才在回国创业时,对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的诉求往往比国内创业者更加强烈。
“可考虑组建自上而下专门针对海归的创业服务机构,提供创新创业所需的‘一条龙’服务,同时应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刘俊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