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法国

高更、毕加索个展:六幅油画参透大师艺术人生

【欧洲时报记者周轶伦编译报道】“国际合作”可以说是巴黎2017年秋冬大型艺术展览的关键词。先有毕加索博物馆于10月10日推出的与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Tate Modern de Londre)合办展览《毕加索1932,情欲之年》(Picasso 1932, année érotique),紧接着10月11日又有两个大型展览同时开幕,一个是由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奥赛博物馆和大宫美术馆“强强联手”举办的《炼金术师高更》展(Gauguin l'alchimiste),另一个则是财力雄厚的路易威登基金会艺术中心,其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合作推出的展览《现代:MOMA在巴黎》(Etre moderne : Le MoMA à Paris),带来大洋彼岸200余件艺术珍品,可谓赚足了眼球。大型博物馆之间的跨国合作,已成为全球化背景下博物馆盈利新模式。由于可以共同承担运输和保险费,以及刊印画册费用,办展成本被大幅度降低。当然,最大受益者还是参观者。这三个巴黎今秋最受瞩目的展览有哪些看点?哪些名作最不容错过?本期专题就为读者逐一介绍。

《毕加索1932,情欲之年》

Picasso 1932, année érotique

1932年,是毕加索艺术创作的转折点,评论家将毕加索1932年至1945年的创作称为“蜕变时期”。作为这一时期创作的“首席女主角”玛丽-泰雷兹(Marie-Thérèse),成为艺术爱好者津津乐道的人物,并将其视为直接推动毕加索创作蜕变的女人。

两人的邂逅要从1927年的一天说起。1927年,46岁的毕加索在老佛爷商场前,或许正在回家的路上,或许正要去商场给妻子奥尔加(Olga)买礼物。此时,年仅17岁的玛丽-泰雷兹(Marie-Thérèse)也正巧在那儿。命运使俩人擦肩而过。毕加索叫住玛丽-泰雷兹,“小姐,您的脸蛋很吸引人,我想为您画一幅肖像画。”接着,毕加索又继续说道,“我想我们有许多共同点。”仿佛是“自证预言”,不久之后,玛丽-泰雷兹就成为了毕加索的情人。

应该说,玛丽-特雷兹的身体同脸蛋一样引人注意,她拥有宽肩膀、流线型大腿,这正是毕加索最为熟悉的迷人体型。这位情人的身体是如何影响毕加索的艺术创作?这便是毕加索博物馆展览《毕加索1932,情欲之年》想要探讨的主题。因此,这一展览有趣地将艺术家生活和艺术表达合为一体。大量资料、剪报与毕加索的油画、绘画、雕刻相呼应,展现了毕加索于1932年的生活与艺术图景。

必赏名作1:《躺着的裸体》(Nu couché)(1932年4月)

article_img

《躺着的裸体》。

30年代初,为了进行大型雕塑创作,毕加索常前往位于诺曼底的Boisgeloup城堡工作。春季时分的诺曼底阴暗、潮湿,但从这幅作品中,却看到了令人向往的阳光、热浪、夏日和欲望。灰色、绿色、紫色的协调配合,画中模特蜿蜒流畅的姿势曲线,充满着情欲味道。从1927年开始,尤其是成为毕加索创作标志性一年的1932,毕加索开始大量使用圆形、椭圆和曲线来勾勒模特的脸袋、胸部、手臂和胯部,画家笔下的模特开始变形,有些部位被放大,有些被缩小,甚至被省略。

必赏名作2、3:《坐在红椅上的妇女》(Femme au fauteuil rouge)(1932)与《梦》(Le Rêve)(1932)

article_img

《坐在红椅上的妇女》

《坐在红椅上的妇女》见证了毕加索内心对立体主义的执着,以及他所追求的对形体的拆解与重塑。这幅作品可能是同样完成于1932年的《梦》的重构。《梦》的主角,玛丽-特雷兹坐在红椅子上,头部向右倾斜,使整个构图成流水般曲线。图中露骨的性象征传递出肉体所给人带来的炽烈欲望。而《坐在红椅上的妇女》的构图却呈垂直线条,双手脱离身体,形成三角支撑,成为整幅画的平衡点。如果说《梦》的主角柔情似水,《坐在红椅上的妇女》则显得难以亲近。两幅作品强烈的反差与对比,可捕捉出毕加索在进行创作蜕变时的不同尝试。

article_img

《梦》

实用信息

展览地点:毕加索博物馆Musée National Picasso, 5 Rue de Thorigny, 75003 Paris

展览时间:2017年10月10日 - 2018年2月11日

票价:12.5欧元(优惠价:11欧元)

《炼金术师高更》

Paul Gauguin l'alchimiste

高更在艺术领域的大胆与突破,参观者可以从《炼金术师高更》(Paul Gauguin l'alchimiste)展出的280件作品中一睹为快,在如此多的油画、木雕、雕塑、陶瓷等作品中,有这么三幅油画决不可错过,因为它们在高更的艺术探索生涯中起着标志性作用,也成为高更对未知土地迷恋的见证。

流浪艺术家

高更1848年生于巴黎,童年曾在秘鲁利马生活过多年。也许就是从那儿萌生了高更对自然风土的向往。在投身绘画之前,他曾在海轮上工作,接着又当上股票经纪人。仿佛是受到上天的召唤,高更于34岁开始绘画,并于1879年至1886年间参加了最后五届印象派画展。随后,他前往阿旺桥镇(Pont-Aven),并于1888年开始在那儿定居。布列塔尼的乡村气息使高更逃离了充满工业味的城市生活,放手去寻找纯粹与真实。他曾写道,“我喜欢布列塔尼:在那里,我发现了野蛮、原始。当我的木鞋在花岗岩土地上发出回响,我听到了一种低沉、混浊却充满力量的声音,这就是我想在油画中所寻找的。”

在朋友埃米尔.伯纳德(Emile Bernard)的影响下,高更的绘画风格开始改变。他抛弃了简单地模仿自然的绘画手法,希望自己不仅是自然的旁观者,更可以借助原始、简单的形状来表达内在精神。此外,高更还开始尝试分隔主义(cloisonnisme),采用轮廓明显、扁平的构图方式,以黑色线条描边,这有点类似彩绘玻璃的形式。

必赏名作1:《跳轮舞的布列塔尼小女孩》(La ronde des petites bretonnes)(1888)

article_img

《跳轮舞的布列塔尼小女孩》

大宫美术馆展览专员Ophélie Ferlier-Bouat认为布列塔尼对高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高更第一个未知世界。他意识到自己需要逃离巴黎,前往更偏僻的地方。”

在这幅高更的作品上画着三个正在跳加沃特舞曲的女孩,这是一种法国民间舞曲。她们手拉手,形成蜿蜒的曲线,为画作带来神秘的音乐律动感。虽然整幅画的基调仍属于印象派画风,但高更已开始采用更为概括的描绘方式。画家故意省去了女孩的细节描绘,使她们失去个人特征,她们穿着相同的衣服和木鞋,在上衣上佩戴相同的红花。画作的背景,高更大胆地将阿旺桥镇的天空涂成粉色。高更认为画家可以对眼前的景物进行重新诠释,尤其是颜色。艺术家的内在表达应投射在现实中,以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

必赏名作2:《在黄色基督前的自画像》(Portrait de l'artiste au Christ Jaune)(1890-1891)

article_img

《在黄色基督前的自画像》

《在黄色基督前的自画像》成为了高更艺术创作的转折点,在当时受到艺术评论家的猛烈抨击。这幅画作其实隐含着三个自画像。高更出现在画面3/4处,处于中间位置,表情冷漠。其身后背景被分成两部分,左边色调明亮,是高更于阿旺桥镇完成的名作《黄色基督像》的重新演绎;右边色调灰暗,高更画了一个可笑的面具,被称作“野蛮的高更脑袋”。有意思的是,在大宫美术馆展览中,我们可以在不远处的橱窗内,看到面具原物。奥赛博物馆展览合作专员介绍说,“通过这幅油画,高更想要表达的是,我,高更,既是一个不断在寻求原始的野蛮人,同时,也是一个殉道者。”处于天使与魔鬼之间,画家的眼神很坚定,仿佛想要告诉世人,他对艺术的探索还在继续。

必赏名作3:《薇玛蒂》(Vairumati)(1897)

article_img

《薇玛蒂》

1891年,高更卖掉了他所有作品,只身前往法属波利尼西亚群岛。他希望远离西方社会,从此扎根于塔希提岛。在结束生命前,高更只回了一次欧洲。在塔希提岛,高更开始尝试多种艺术创作方式,包括雕塑和雕刻。他喜欢原始、粗糙的材质和最为纯粹的颜色。这片热带土地,为高更的创作带来了神秘的力量。那些颇带着原始味道的土著女人成为高更艺术代表,尤其是《薇玛蒂》。

画作题材取自塔希提岛神话传说。一名土著女子坐在雕刻过的扶椅上,好像是一把王座。右后方,两名女子的姿势让人联想起爪哇岛浮雕人物。在左侧,一只白鸟正在杀死壁虎。我们可以将中间的女子视为生命的象征,壁虎代表着死亡。在高更晚年,他经常在绘画中加入塔希提传统物品或象征,并将其变形、升华。这种原始的神秘,使其画作更具厚度感和凝重感。

实用信息

展览地点:大宫美术馆,Grand Palais, Galeries nationales, 3 Avenue du Général Eisenhower, 75008 Paris

展览时间:2017年10月11日 - 2018年1月22日

票价:14欧元(优惠价:10欧元)

(编辑:黄浩)